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相声历史:从夏朝到清朝 > 第2章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

相声历史:从夏朝到清朝 第2章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

作者:章若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3:06:23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大禹所处时代,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他深知治水关乎民众生死和部落存亡,将治水视为首要任务和使命,个人与家庭利益置于其次,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表现,彰显了对治水事业的高度负责。在大禹心中,部落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家庭利益,为让百姓摆脱洪水困扰,他牺牲与家人团聚时间,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先民重视集体、为集体利益奉献的价值观。

禹在徐州、扬州、荆州的治水功绩,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上古时代的天空。他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百姓心中永恒的丰碑,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断奋进,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恩泽四方,他的足迹遍布九州大地,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带领民众战胜水患、重建家园的传奇故事。当他完成了徐州、扬州、荆州的治水大业后,又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前往荆山与黄河之间的豫州。

豫州,这片土地因伊水、洛水、瀍水、涧水的泛滥而饱受水患之苦。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村庄,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大禹站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望着浑浊的河水,心中充满了悲悯与坚定。他深知,只有彻底治理好水患,才能让百姓重归安宁。

大禹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了详细的治水方案。他带领着民众,手持简陋的工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治水工作。他们日夜奋战在河边,挖掘河道,清除淤泥,加固堤坝。伊水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治理难度极大。大禹身先士卒,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与民众一起搬运巨石,拓宽河道。在他的带领下,民众们齐心协力,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伊水终于被成功疏通,缓缓流入黄河。

洛水的治理同样困难重重。河水时常改道,淹没周边的土地。大禹仔细观察水流的走向,指挥民众开凿新的河道,引导洛水按照既定的路线流入黄河。在治理瀍水和涧水时,大禹充分利用地形,巧妙地修筑堤坝,将两条河流的水引入黄河,使它们不再泛滥成灾。

荥播泽原本是一片干涸的洼地,大禹带领民众将周边的河水引入其中,使其汇聚成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接着,大禹又带领民众疏通了菏泽,使湖水蔓延到明都泽,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水域,调节了周边的气候和水文环境。

豫州的土是柔软的壤土,下层是肥沃的黑色硬土,经过治理,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田地变得肥沃,适宜耕种,根据土地的肥力和产出情况,被评定为中上等,田赋为杂上中等。

豫州的百姓为了表达对大禹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天子的敬意,进贡了丰富的物品。其中有精美的漆,色泽光亮,质地优良;有柔软的丝,可织成华丽的丝绸;还有细葛布和苎麻,这些织物凉爽透气,是夏季的佳品。用竹筐装着的细丝绵,柔软细腻,保暖性强。此外,还有根据命令进贡的磨磬的石头,这些石头质地坚硬,纹理独特,可制成精美的乐器。进贡时,百姓们将这些珍贵的物品装上船只,从洛水出发,沿着水路,顺利地通到黄河,将豫州的特产与敬意呈献给天子。

大禹离开豫州后,继续西行,来到了华山以南到黑水之间的梁州。梁州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水患与交通不便成为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两大难题。汶山、嶓冢山一带,因常年被洪水浸泡,土地贫瘠,无法种植庄稼。大禹带领民众开山辟路,疏通河道,将山上的积水引入河流,使土地逐渐变得肥沃,能够种植庄稼。

沱水、涔水河道狭窄,水流不畅,时常泛滥成灾。大禹亲自带领民众,挖掘河道,拓宽河床,使沱水、涔水顺利流入大海。在治理蔡山、蒙山的道路时,大禹组织民众砍伐树木,清除障碍物,开辟出了一条平坦的道路,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和夷一带,经过大禹的治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梁州的土是青黑色的,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原因,这里的田地属下上等,田赋为下中等,还夹杂着其他等级。梁州进贡的物品丰富多样,有珍贵的美玉,温润细腻,色泽鲜艳;有铁、银、刚铁等金属,这些金属是制作工具和兵器的重要材料;还有石箭头、磬等物品,体现了梁州的文化和工艺水平。此外,还有熊、罴、狐、狸等兽皮,这些兽皮质地柔软,保暖性强,是制作衣物的上等材料;以及精美的毛织品,展示了梁州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西倾山的贡物沿着桓水而来,进贡时,先乘船从潜水走,再上岸由陆路运到沔水,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这条进贡之路充满了艰辛,但梁州的百姓怀着对天子的忠诚和对大禹的感激,克服了重重困难,将贡物按时送达。

大禹的治水之旅并未结束,他又来到了黑水与西河之间的雍州。雍州的水患同样严重,弱水、泾水、漆水、沮水、沣水等河流纵横交错,时常泛滥成灾。大禹首先对弱水进行了治理,疏通河道,使其向西流去,不再淹没周边的土地。接着,他带领民众治理泾水,使其顺利流入渭水的弯曲处。在治理漆水、沮水和沣水时,大禹组织民众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修筑堤坝,使三条河流会合后流入渭水,不再泛滥。

荆山、岐山的道路原本崎岖难行,大禹带领民众开山辟路,拓宽道路,使其一直通到终南山、敦物山,直到鸟鼠山。平原和低地的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直到都野泽。三危山经过治理,环境得到了改善,三苗也大为顺服。

雍州的土是黄色的沃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的田地属上等,田赋为中下等。雍州进贡的物品有美玉、美石、宝石,这些珍贵的物品闪耀着光芒,象征着雍州的富饶和美丽。进贡时,从积石山附近乘船,到达龙门山的西河,与渭水会合于渭水入河口。昆仑、析支、渠搜等西戎部落的人,看到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纷纷归服,他们穿着皮毛衣服,带着自己的特产,加入到进贡的队伍中,表达对大禹的敬仰和对天子的忠诚。

大禹在豫州、梁州、雍州的治水功绩,不仅消除了水患,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他的故事被百姓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在远古时代,华夏大地洪水肆虐,百姓深受其苦。大禹肩负着拯救苍生的使命,开启了治水的伟大征程。他不仅成功治理了各州的水患,还不辞辛劳,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通了九条河流,为华夏大地的安宁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