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相声历史:从夏朝到清朝 > 第1章 大禹治水棒棒哒

相声历史:从夏朝到清朝 第1章 大禹治水棒棒哒

作者:章若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3:06:23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锅老师:在那遥远的上古时代,有一人名为夏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而昌意的父亲便是威名赫赫的黄帝。这般算来,禹乃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虽说禹的家族血脉尊贵无比,可他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未曾登上天子之位,一生都只是尽心尽力地做着臣子。

千哥:哎……哎……哎,你等会儿,你刚才说了半天,你怎么反复骂人啊!你左一个“滚”,右一句“滚”的,这像人话吗?

锅老师:没文化真可怕,我说的是大禹的父亲——鲧,这个字读gun.

时光流转,到了帝尧统治的时期。那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突然降临。只见滔滔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浊浪排空,声势骇人。洪水浩浩荡荡地奔腾着,将一座座巍峨高山紧紧包围,那浑浊的浪头不断拍打着山体,仿佛要将高山吞噬;洪水还漫上了连绵起伏的丘陵,原本郁郁葱葱的丘陵瞬间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百姓们的房屋被洪水冲垮,家园毁于一旦,他们扶老携幼,四处逃亡,脸上满是惊恐与忧愁。望着被洪水肆虐的大地,百姓们唉声叹气,却又毫无办法,只能在这洪灾中苦苦挣扎。

千哥:嗯,确实够苦的!

帝尧看着百姓们受苦,心急如焚,一心想要寻得一位能治水的贤才,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一日,他召集了群臣和四岳,询问道:“如今洪水泛滥,百姓受灾,谁能担当治水大任?”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片刻后,群臣和四岳纷纷开口说道:“鲧可以一试。”尧听后,眉头微皱,缓缓说道:“鲧这个人,素来违背天命,还曾败坏同族之事,实在不可用。”然而四岳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急切地说道:“陛下,如今细细想来,在众人之中,确实没有比鲧更贤能的人了。不妨让他试一试,说不定他能找到治水的办法。”尧思索良久,最终还是听从了四岳的建议,决定任用鲧治水。

鲧领命后,便开始着手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的方法,带着百姓们日夜不停地修筑堤坝,想要阻挡洪水的侵袭。可是,这洪水太过凶猛,堤坝刚修好,就被汹涌的洪水冲垮。就这样,九年过去了,洪水依旧没有消退的迹象,治水毫无成效。百姓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望着那滔滔不绝的洪水,眼中满是绝望。

此时,帝尧又开始四处寻找有才能的人。终于,他发现了舜这个人才。舜为人贤德,聪慧过人,尧便将他提拔任用,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并到各地巡视。舜肩负重任,踏上了巡视之路。这一日,他来到了鲧治水的地方,只见洪水依旧肆虐,百姓们生活困苦,而鲧治水多年却毫无成果。舜心中暗忖,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要做出决断。于是,他当机立断,将鲧流放到羽山。鲧最终死在了那里。天下人听闻此事,都觉得舜对鲧的处罚是公正合理的,毕竟鲧治水九年却毫无建树,让百姓受苦已久。

舜虽然处罚了鲧,但他深知治水之事不能半途而废。他深知治水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思来想去,他觉得鲧的儿子禹或许可以担当此任。禹自幼便跟随父亲治水,对水患之事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他为人勤勉,心怀百姓。于是,舜举荐了禹,让他继续完成父亲未竟的治水事业。

后来,尧去世了。帝舜便问四岳:“如今,有谁能光大尧的事业,让他来担任官职呢?”众人纷纷举荐道:“伯禹担任司空的话,一定可以光大尧的事业。”舜听后,微微点头,说道:“嗯,好!”随后,他便召见了禹,对他说道:“你去平定水土,这是关乎天下百姓的大事,你一定要努力干啊!”禹听后,连忙行稽首礼,然后谦逊地说道:“陛下,契、后稷、皋陶皆有大才,此事不妨让他们来做。”舜却坚定地说:“你还是去履行你的职责吧,我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望。”禹见舜如此信任自己,心中满是感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水患,不辜负舜的期望,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禹,无疑是上古时代一位光芒万丈的传奇人物。他头脑聪慧,思维敏捷,面对复杂棘手的难题,总能迅速理清思路,找到巧妙的解决办法。在治水的漫长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刻苦的态度,从不懈怠。禹的品德高尚,一举一动都遵循着正道,绝不越雷池一步。他心怀仁爱,对待百姓犹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暖,令人由衷地尊敬与爱戴。他言语诚恳,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让人深信不疑。

他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天籁,自然而成标准的音律;他的身姿挺拔,举止间尽显优雅,仿佛是上天精心雕琢的标准尺度,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完全符合规矩。他整日勤勉不倦,对待治水大业庄重严肃,从制定计划到具体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堪称众人学习的楷模,为世间树立起了行为的纲纪典范。

禹接到帝舜的命令后,便与益、后稷一同踏上了治水的征程。他们号令诸侯,发动百姓,召集起浩浩荡荡的队伍搬运泥土,开启了治水的伟大工程。在那崇山峻岭间,禹带着众人艰难前行,每到一处,他都亲自树立木桩作为标记,仔细测量高山大川的地势、走向和水流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想起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遭受惩罚,禹心中满是悲痛与不甘,这也成为他前进的强大动力。从此,他劳身苦思,全身心地投入到治水工作中。在漫长的十三年里,他风餐露宿,四处奔波,哪怕治水途中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他都强忍着思念与牵挂,不敢踏入家门一步。

在生活上,禹对自己极为严苛。他节衣缩食,穿的是粗布麻衣,吃的是粗茶淡饭,却毫不吝啬地拿出大量的祭品,毕恭毕敬地向鬼神献上,祈求庇佑治水顺利。他居住的宫室简陋破旧,丝毫不在意生活条件的艰苦,却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治理河渠之中。在治水的过程中,禹根据不同的地形,巧妙地选择出行工具。在陆地上,他乘坐着坚固的马车,快速前行;在水中,他驾驶着轻便的船只,破浪而行;在泥沼地带,他坐在特制的橇上,平稳地滑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则借助檋,艰难地攀爬。

千哥:嚯—,你看看人家,跟后来的夏桀和商纣王的荒淫奢侈截然不同!

锅老师:那可不!禹手中总是拿着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还带着测量四时的仪器,这些工具就像是他的得力助手,帮助他精准地测量和规划。他不辞辛劳,踏遍了九州大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开辟出了九州的土地。他带领众人疏通了九条河道,让奔腾的河水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流淌,不再肆意泛滥;他修筑堤坝,治理了九个大泽,让这些水域变得安稳有序;他测量了九座大山,为治水和交通的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治水的同时,禹还心系百姓的生活。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并指导他们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水稻,解决了百姓的粮食种植问题。又命令后稷给那些缺粮的民众分发食物,确保他们能够维持生计。当出现粮食匮乏的情况时,禹精心调配,从粮食多的地方调济到粮食少的地方,使各诸侯领地的粮食供应达到均衡,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在行进的过程中,禹还仔细考察各地的物产所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了合理的贡赋制度。同时,他充分考虑到山川的交通便利,规划道路,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