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往事百语① > 最高的管理学

往事百语① 最高的管理学

作者:周远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2:29:47 来源:笔趣岛

妙睦从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被常住派到洛杉矶西来寺担任知客。有一天,我在西来寺款待客人,对过程有一些意见,我问她:“你在哪里受教育的?”她说:“就读佛光山丛林学院之前,是在**念管理学。”我听了以后,对她说:“你过去念的管理学,都是学着去管事,去管人,是不够的;你今后最好要学习把自己管理好,才是最高的管理学。”

今天正逢“管理学”到处普及的时候,论其种类,真是不胜枚举,有企业管理、人性管理、民主管理、分层管理,乃至于饭店管理、医院管理、行政管理、仓库管理等等,但是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内心,就很少设立如此的课程了。在一九九六年,我创设了南华管理学院,和台湾各个大学一起参加联合招生。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我深深感到: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精深博大的“管理学”。

三十年前我访问日本时,见到日本工商企业团体,一队一队,一团一团的,都到各大寺院集合受训,听说这叫作“职前训练”,是公司行号为了教育员工良好的思想理念及生活习惯,所以在他们正式工作之前,送到寺院里接受佛教的“管理”训练。当时日本寺院负责行政的出家法师也无不以佛门“管理”做人、“管理”工作的方式倾囊相授。那时我就认为,今后佛教在社会的管理方面应该做出一些贡献。

世上,物品的管理比较容易,因为物品既不会表达意见,也不会和你对立抗争,你怎么安排,它就如何地发挥功用。说到管理事情,事情也还算很好管理,因为事情有一定的原则,如果能将事情的轻重缓急拿捏妥当,将事情的好坏得失权衡清楚,管理起来也就不为难了。

最难“管理”的是人。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意见,最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历、不同的资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籍贯、不同的年龄,如何在这么多的差异之中,将人统摄起来,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人,很难管理。其实,更难管理的还是自己的一对眼睛,你要管理它非礼勿视,它有时偏不听话;两只耳朵,你要管理它非礼勿听,它偏欢喜窃听他人的**;一张口,你要管理它不乱说,它偏偏祸从口出,闯下许多麻烦来;一双手,你要管理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取,但贪爱小便宜的人总是不计后果。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不能听从自己的命令指挥,又如何能管理别人,管理其他的事情呢?

其实,眼、耳、鼻、舌、身是有形有相的,还算好管理,假如管理自己的内心,这就难上加难了。心中的自私无明、烦恼邪见,如骄慢、嫉妒、愤恨、执著等等,如波浪一般鼓荡不已,如果自己缺乏大愿、大力、大智、大悲,哪里能管理得了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呢?

盘踞在心中的烦恼虽然难以管理,即使是心中的一念情执也不易管理,有的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说是将自己心意情执发扬到极点;有的人爱国、爱民、爱家、爱人,即使如何地执著不舍,也还能为社会所接受;但,就有一些人,他们的心像顽猴恶马一样,总是犯人禾稼,最终还是自己受害至深。

一个人想将自己管理好,则须管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例如自己的思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要管理好,自己的威仪要管理好,自己的语言要管理好,任何一个地方管理不好,都会为我们带来多少无谓的灾殃。

平时承蒙有人赞美我,说我门下徒众之多、寺院之多不知是如何管理的。其实,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管理”的法则,像我管理寺院,从不上锁,像大雄宝殿、大悲殿、会议室、客堂、教室等等都是全日开放,好让大众随时都可以进来瞻仰、使用。我管理物品,不喜欢建仓库,我觉得物品是做来给大家用的,最好能物尽其用,东西一旦堆在仓库,没有人看得到,往往一放多年,等到要用的时候已经发霉生锈,岂不可惜!我管理钱,也不喜欢放在秘密的地方,三十多年前在寿山寺的时候,我将钱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学生、徒众各取所需,我认为这才是公平之道。我管理人,倡导法治、人治,甚至无为而治,我觉得最好的管理,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管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

有一段民间的绕口令说:“有一个城隍庙,东边坐了一个管判官,西边坐了一个潘判官,西边的潘判官要管东边的管判官,东边的管判官要管西边的潘判官,究竟是要东边的管判官来管西边的潘判官,还是西边的潘判官来管东边的管判官。”就是判官也彼此不服气,你要管我,我要管你,互相看不起,僵持不下,就很难为城隍爷了。可见有了管理对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别对立,反而就更难管理了。

在禅门有一则饶富趣味的故事,可以和上面的绕口令成为对比。有一个信徒到寺院找住持讲话,住持叫旁边的一位老禅师说:“你赶快去沏茶!”不久,住持又叫他:“你快去切一盘水果来!”住持和信徒讲完话,又向老禅师喊道:“你陪客人聊聊啊!我有事要先走了!”住持出去了以后,信徒很奇怪地问老禅师:“这位住持是你的什么人啊?”老禅师回答:“是我徒弟啊!”信徒大为不满,说道:“既是徒弟,怎么可以叫师父去泡茶?”老禅师回答:“他只有叫我去泡茶,没有叫我去烧茶,烧茶就比较难了。”“他还叫你切水果!”“他很慈悲啊!只有叫我去切水果,没有叫我去种水果,种水果可就更难了。”“他自己先走了,还叫你来陪我!”“他年轻,比较有用;我老了,所以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在这个寺院里,老禅师才是真正懂得“管理”三昧的人,由于他能顾全大局,放下身段,透视人际之间的因缘关系,因此让整个寺院和合无争。

有鉴于“人和为贵”,所以我一向主张“集体创作”,我觉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让大家自动自发,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奋发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体共生”的精神,我觉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则,应该是让整个团体能够产生共识,上下一心。虽然我一手创建佛光山,但我都以召开会议来代替下达命令;尽管我是多少人的师父、师公,但我宁愿大家商讨研究,也不愿断然否决别人的意见。当然,其中也曾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例如一些应赶紧实行的议案,因为主事者的保守而延误时机,以致日后必须付出多倍的努力及代价,但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看法也有其必要,所以我愿承担一切后果。三十年来,为了斡旋各个单位的意见,为了调和各个主管不同的看法,总有开不完的会议,但想到能给人多少利益,给人多少方便,给人多少学习,一切的辛苦即刻化为乌有。

过去曾经听过一则家庭主妇的故事,让我感念良多。有一个母亲就要过七十岁生日了,家人们秘密地商量着如何为她祝寿,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欢什么,最后小儿子说:“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吃我们每餐剩下来的饭菜。”大家想想,的确如此,于是到了这一天,儿女们就将冰箱里的剩菜清出来煮了一锅,说道:“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煮了您最喜欢的剩菜孝敬您。”这位母亲听了,一面流泪,一面说道:“是的,我最喜欢吃剩菜,几十年来,你们所不喜欢的,我都默默欢喜承受下来。”自古以来,男士多称自己的太太是内人、拙荆,甚至贱内等等,其实贤妻良母才是一个家庭里面主导内外的核心人物。我将这种肯牺牲,肯奉献,不计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称为“剩菜哲学”,用它来教导我的徒众;但看古今中外,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将不都是因为拥有这种体贴、承担的美德,所以能够克敌制胜吗?像吴起领军,不但与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嘘寒问暖,为吮脓血,所以官兵们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所以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

因此,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三十多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常常听说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往往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与对方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

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为属下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像龚鹏程先生和我素昧平生,只因听说他的才华,便立刻在飞驰于高速公路的车厢里,先用行动电话邀请他担任校长,他先是一阵愕然,听说我要建的是一所属于全民的精致大学,便一口答应,从此多年来的校务我未插手干涉,“南华”在他的带领下,校誉日有所增。目前西来大学的校长陈乃臣先生,过去是花莲师范学院校长,我将校务交付给他之后,也很少过问,西来大学的校务在他的拓展之下,也是蒸蒸日上。

在世上,一些父母和儿女们说:“你看!隔壁张家的某某多好,成绩这么好,哪像你?”结果,孩子被说得一无是处,只有自暴自弃。在社会上,一些主管总是责备属下不如别人,说者固然是“恨铁不成钢”,但没有想到听者的想法如何,根器如何,也就枉费心机了。每个人资质不一,各有妙用,只要你善于带领,败卒残兵也能成为骁将勇士,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看出他们的优点长处,而给予适当的鼓励?你能否看出他们犯错的症结,而给予确切的辅导?尤其,你能否不伤害他的尊严,而让他的人生得到成长?像盘硅禅师以慈悲爱心感动恶习不改的惯窃,仙崖禅师以不说破的方式教导顽皮捣蛋的沙弥,凡此皆可看出历代高僧大德“管理”十方丛林,接引各类僧众的善巧智慧。

过去曾经有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男孩被送来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来教他,慢慢地,他竟然开了智慧。大雄宝殿刚落成时,里面一万四千八百个小灯饱的线路错综复杂,都是他一人包办。还有一个摩登妙龄女郎,每次来山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反对我收她做出家弟子,但她后来在佛法的熏陶下,不但勤劳努力,而且本分尽责,得到众人的赞美。所以,说到“管理”,其实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慧。

信徒和我讲话时常会惊讶地说:“你说中我的心事了!”这是因为,我自四十多年前弘法以来,就常在揣摩前来的听众、信徒是什么职业,抱着什么心态,我要和他讲什么话,让他欢喜,让他感动,由于我能用心为人着想,所以后来我在“管理”人众的时候,就能应付裕如。

我接办南华管理学院时,曾将一座大楼的设计方位改变,事后许多人说改得真好,他们问我是不是会看地理风水?其实,心有心理,人有人理,情有情理,物有物理,地当然也有地理。过去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每次一上殿,我就知道要赶快站到哪个位置,因为我喜欢敲法器,即使没有开我的牌,也总想有递补的机会。每次一到斋堂,我也知道应该往哪里坐,因为我的食量大,我要找一个行堂容易看到的地方,好为我添饭;每次一到教室,我会知道该到哪个位置去,因为过去寺院没有钱点油灯,只有自己赶紧选择光线最好的地方;每次和师长谈话,我也知道该往哪里站,因为我要引起他的注意,好让我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后来举凡队伍的排列形式、建筑的远近高低、事情的快慢程序等等,我都能拿捏得准确,这是因为我能用心将自己的“空间”管理得当的缘故。

我经常在客人要来的前一刻,站在门口迎接,让对方惊喜不已,有人问我是不是有神通?其实这是因为我从小就训练自己要有时间观念,例如什么是五分钟,什么是十分钟,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辰,做一件事情要花费多少时间,我的心中都了了分明,所以一切事物当然也就能够“管理”得恰到好处了。

每年大年初一,我能约略算出今年春节大概会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地方待上一两天,我也能知道当地寺院油香的多寡。徒众辄感惊讶,其实我无丝毫特异功能,只是因为我有心去留意大小车子的流量,我肯去主动地了解每个地方的人文经济,由于我心里面有数字的概念,所以在管理寺院的时候,无论行政、财务、工程、总务……当然就能够预事而立,面面俱到了。

所以,管理的妙诀,在于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尤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

(一九九九年五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