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第三百三十七章 全面掌朝,三姓家奴!

第(1/3)页

阁老回阁。

加俸五成的消息,也随之传遍朝野,无数官吏热泪盈眶,两百年了,朝廷终于加钱了。

团圆之夜,内阁放出消息,让六部九卿衙门提早放衙,文武百官互道别后,走起路来脚下都是飘的。

吏、户、兵、刑,四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只留了少数值守官吏,而礼部、工部两部,却多留了些值守官吏和匠人。

学堂诸事,除问罪官吏由锦衣卫负责外,学风、学风等事,两部必须立刻着手改变。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高拱让阁老们也下了值,熄了阁中多数灯火,只留阁老、数位值守阁员在阁。

当团圆的焰火,从京城的四面八方升起,再传来响动时,政务堂里,气氛微妙。

除夕之夜,阁老们回不了家,但家里却将团圆饭送了过来,同时,捎来了些消息。

由李春芳提议,五位阁老将团圆饭凑到了一起,几十道有着天南海北特色的团圆菜肴摆在一块,颇有几分盛筵的意味。

内阁中书舍人高务实本想离开,却被李春芳叫住,坐在了桌案的末尾,那里有光影挡着,略显黯淡,在这样的场合,倒也符合身份。

五味的菜肴尝过,辛辣的美酒饮下,阁老们一个个放下了筷子,食欲明显不佳。

此间再无外人,高拱缓缓说道:“君父于日间,托锦衣卫送到我府上几匹绫罗绸缎,留下了一千两纹银。

而就在数日前,我妻向我唠叨,缺些年后的新衣,老家新郑那,有族老说想在徙陵前建个祠堂,我让人捎回了千两银子。”

这世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巧合,但基本不存在,接二连三的巧合,一旦出现,就是细思极恐的事。

家里夫妻间的抱怨,这属于房中密话,不该为外人知晓的,可偏偏君父适时送来了上好的绸缎。

修祖祠的事,这倒不是秘事,府里府外不少人都知道,可具体给族中多少银两,高拱却从未对外人道也。

短暂的沉默,次相的胡宗宪也开口了,“我一旧友,多年未联络,不久前,万儒入南亚消息传出后,来见了我,想拜托我打点一二,留在国中,为此,还想留些百两黄金以作打点,被我婉拒,府上的人说,君父日间送去了百两黄金,另外,我那旧友也转来书信,感谢我打点关节,留于国中的恩情,可是,我什么都没做。”

能说是旧友,那就是以前的老相识了,高拱几人一听,便知道是“严嵩遗党”。

不过,能在严嵩、严世蕃父子倒台时安然无恙,没为锦衣卫所拿,就证明问题不大。

是个儒士。

为了留国,而不惜抹下脸面,冒险求到了胡宗宪这,可关乎国策,胡宗宪没敢施以援手,也就不存在打点。

但这绝对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密事。

胡宗宪、那旧友,都不敢对外人言,毕竟,试图逃脱旨令的教训,那西汉豪侠郭解便是现成的教训。

君父肯定是通过锦衣卫知道的,那问题来了,锦衣卫又是怎么知道的?

甚至连那旧友贿赂胡宗宪的具体钱财都一清二楚。

严嵩死后,严党立时分崩离析,众多门生斩杀的斩杀,问罪的问罪,曾经满朝盈门,落得零零碎碎。

严嵩父子没干过什么人事,门徒依附大多出于利益,于是在严嵩倒台时,门徒纷纷倒戈。

为此,这个“师慈徒孝”的故事为无数腐儒、士子讥讽、抨击,而其中,遭受抨击最猛烈的,莫过于胡宗宪。

尽管胡宗宪没有发表对严嵩父子任何不利的话语,还不惜以公侯之位、阁老公位,在御前想救恩师严嵩一命,触怒君父,被打入诏狱。

但这些努力,却被腐儒无视,国中士子只看到了严嵩死后,胡宗宪封侯拜相,步步登高,而在羡慕嫉妒恨等情绪下,罔顾事实,对胡宗宪指摘讥讽。

胡宗宪是至孝之人,对此从没有出面否认和反驳,以致于在坊间,胡宗宪的名声堪称狼藉。

所谓的旧友,就是抨击过胡宗宪的人中之一,在坊间有着不小的名头,如今君父以胡宗宪的名义,饶过了此人,让其留国,相信那人会明白以后该怎么说话,怎么为胡宗宪正名。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