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第三百三十六章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第(1/3)页

君父有厚道的时候。

可更多的时候,却是雷霆。

面对君父的诘问,高拱、胡宗宪、李春芳、海瑞、朱衡连辩白都做不到,扶着绣墩跪下,齐声道:“臣有罪。”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其实是副对联。

上联的意思,男人的品德高尚就是最好的才能。

下联的意思,女子如果没有才能和学识也要有高尚的品德。

上下联互文现义,无论男女,皆应以德为本,亦应不自恃其才,以此“不自恃”,本即是谦下无我之德。

而且,上下联都颇具深意、蕴含典故。

《论语·雍也》中说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夫子从从才德相济的角度强调男子的文和质的重要性。

那时还是春秋时代,还没到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时代越往后发展,古人越发认为男子的本性——德才是最重要的。

男子的德,按照《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他要有德行,有自强不息、勇闯天下的志气。

而这样的德则需要一定的才能来支撑,也就是要掌握谋生手段和本领,以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命运。

女子的才,东汉的班昭在其《女诫》中曾说,“妇德不必明才绝异也”,这句话的意思与“女子无才便是德”较为相近。

但作为汉代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自然是很有才,其在书中主张女子应“善文”,如此方可不至于“失容他门,取辱宗族”。

佐证之一,便是班昭的女儿们也都是知书识字。

可见,班昭所说的“不必明才”不是没有才,而是“无才”。

这大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最早萌芽。

而之所以这句话出现了异议,除了汉语本身的博大精深外,事实上,也真的出现了对女子才华禁锢的情况。

从宋代开始,随着宋明理学的兴盛,对女子才华的禁锢逐渐加强。

司马光曾说:“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殊非所宜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到,宋时的人们还是教女子学歌诗的,不过作为朝廷的宰相司马光对此不满意,这也说明那个时候的士大夫阶层开始有了反对女子学文晓理的苗头。

只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唐婉为代表的宋代著名女词人就足以证明在宋代,禁锢女子才华的思想还不是坊间主流民意。

但之后的北元百年统治,本朝初期理学独尊,这股思想,逐渐成为了坊间主流民意。

由此,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很有才华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张扬、不显摆的高超德行。

从宋以降,社会上贬抑女子读书的风气逐渐兴起,到今时女子读书无用论发展成为坊间的主流观点。

别看只是副对联,时过境迁,其意就变化无数,可这些,寻常百姓不懂,难道饱读诗书的朝廷官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内阁阁臣还不懂吗?

拿这样的奏疏呈到御前,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存着心添堵!

朱厚熜望着“认罪”的阁臣,问道:“奏疏中点明,一些官员唯恐适龄女儿抛头露面,‘学识是小,失节事大’,禁足于家中,拒绝、阻扰国策,是真是假?”

在建设十万座社学学堂之初,朝廷并没有有意分建男校、女校,毕竟,一旦细分,国策的各项支出又要大大增加。

也就是说,男子、女子,只要适龄,就在同一社学就学,已经建设投入使用的部分社学,或许分了男班、女班,聘请了些大家闺秀担任女班师长,但也只能做到这些了。

不可能禁止同校学生之间的接触。

如此一来,男学生、女学生就有了接触的可能,再加上,废除八股,改授六艺,又将文学堂,改成了讲武堂。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乐书数,都是正常的,而射、御,男子、女子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男学生、女学生不免对彼此产生好奇,甚至是交流。

时下,虽不是“沾衣裸袖,便为失节”的风气,但不排除一些“老顽固”不能忍受。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