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 第52章 香饵已投 虎狼分进

第(1/3)页

第52章 香饵已投 虎狼分进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初,陇东高原的春日已颇有暖意,但拂过黄土沟壑的风仍带着一丝料峭,卷起细密的沙尘,扑打着这片古老而沉寂的土地。位于吴起根据地西北边缘的元城镇,这个刚刚被红军真正解放、正开始焕发新生的地方,此刻成为了一个巨大战略棋局的核心。这里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真实而深入的,但它们所呈现出的规模和声势,却被巧妙地放大,成为了一个诱敌深入的香饵。

在元城镇及其周边乡村,红军的工作队正扎扎实实地开展着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大会在苏维埃政府主持下热烈进行,受苦已久的贫苦农民第一次真正分到了土地和粮食,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赤卫队、少先队等组织被迅速建立起来,站岗放哨,协助维持秩序。标语被刷在土墙上,歌声在村庄里回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根据地建设景象,充满了蓬勃的革命朝气。

然而,在这真实的群众工作之上,独立团有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几笔。辎重营营长林火旺奉命率领全营九百五十人进驻元城,同时从周边各区县抽调了一千名经过初步军事训练、政治可靠的赤卫队骨干,统一配发军装,组成了一支规模可观、军容整齐的队伍。

这些部队并非在做戏,而是真实地承担起元城地区的防卫和建设工作:在镇外关键高地构筑防御工事,架设起货真价实的重机枪和迫击炮;派出巡逻队沿交通要道巡逻警戒;协助苏维埃政府开展土改和宣传工作。只是,他们的存在本身,以及有意展现的规模,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信号:红军主力正在此地集结活动。

镇内,电台天线确实架设了起来,嘀嘀嗒嗒的电报声频繁传出——那是林火旺在与吴起团部保持正常联络,同时也有意让信号被截获。营地炊烟确实比平常更盛——因为要供应更多人员的饮食。操练的号子和歌声也确实更加响亮——既是正常训练,也展示着“实力”。

林火旺穿着整齐的军装,以“前线指挥官”的身份认真地处理各项军务,他的命令和指示都是真实有效的,只是在言谈间偶尔会流露出“兵力仍显不足”、“防区过大”之类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特定渠道,恰到好处地传到了一些“特殊听众”耳中。

真正的点睛之笔发生在一个傍晚。赵保长——一个确实与环县马家军军官有姻亲关系、在清算斗争中受到冲击的劣绅,在被看押转移途中,趁着守卫交接班的短暂间隙,竟真的成功脱逃!他连滚爬爬,心惊胆战地穿过沟壑,一路奔回环县方向。这个意外原本可能打乱计划,但很快被纳入利用的轨道。侦察连的战士“追击”不及,让他带走了对元城“红军主力云集”、“忙于土改”、“防备虽有但并非无隙可乘”的深刻印象。

……

数百里外,陇东重镇固原。

不同于前线据点环县或庆阳,固原城内的气氛显得更为凝重而压抑。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师部设在一处深宅大院内,高墙森森,岗哨林立。议事厅内,香烟缭绕,师长马鸿宾一身戎装,却未佩戴勋表,面色阴沉地坐在铺着虎皮的大师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持续地敲打着光滑的红木桌面,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哒哒声,敲得下首几名垂手肃立的旅、团长心头也跟着一阵阵发紧。

厅内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连日来,通过电台、探马、以及潜伏眼线等多条渠道汇集而来的情报,碎片化的信息不断传递到这张桌案上,都隐约指向一个相同的结论:红军那支战斗力极强、屡屡让己方吃亏的“独立团”主力,似乎突然脱离了其吴起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出现在了西北方向的元城一带,并且正在那里大张旗鼓地搞什么“土地改革”,显得异常活跃,同时又流露出一种罕见的“松懈”态势。

“消息……到底可靠吗?”马鸿宾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而缓慢,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和一丝无法掩饰的疑虑,“共匪狡诈异常,惯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之计。这会不会又是那个叫王林的搞出来的诡计?故意摆出一副松懈模样,引我们上钩?”他在红军手下吃过亏,特别是上次青石嘴损失了不少骑兵,至今想起来都觉肉痛,深知对方指挥官的狡猾难缠。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