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十四章 富国以安天下,强兵以诛不臣(为盟主“小飞毯”贺!)

第(1/3)页

张居正听皇帝询问,徐阶到底会不会老实还田。

“臣不知。”张居正摇了摇头说道。

张居正跟小皇帝打哑谜,小皇帝也不客气,甩了甩袖子,背在身后一边离开文华殿,一边笑着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臣恭送陛下。”张居正俯首送别皇帝离开文华殿。

他就知道自己那点心思,根本瞒不住皇帝,张居正之所以搞这那么大的阵仗,压根就不是为了对付徐阶,而是磨好了刀,张居正举着刀,告诉徐阶,不仅仅你们会玩倍之的把戏,他也会。

张居正搞这么大的阵仗,压根不只是为了徐阶那二十四万亩的田,而是南衙被侵占掉的七万顷田亩,这七百万亩的常田,才是张居正图谋的核心。

徐阶还田,他最好抵抗,最好用尽了全力去抵抗,这样一来,张居正正好借机扩大化。

国家财用大亏,朝廷无粮无钱,只能想办法,张居正想的办法是谁有钱粮问谁要。

下午时候,朱翊钧出现在了西苑的宝岐司内,他路过了承光殿,这个当初嘉靖皇帝召见辅臣的权力中枢。

嘉靖年间帝国的权力中心不在文华殿,而是在承光殿,这就是大明的制度设计,随着皇帝的喜好而随时转移。

太液桥共有十八折,乃是汉白玉的拱桥,虽然已经有了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依旧极为牢固,而广寒殿则是数年多未曾修缮,在宝岐司设立筹建的时候,广寒殿在人们的惊呼声中轰然倒塌。

张鲸、徐爵两个宦官,在大梁上发现了一百二十枚铸有‘至元通宝’字样的金钱。

这一百二十枚的至元通宝,乃是当年胡元世祖皇帝忽必烈铸的汉文小平钱,直径一寸,郭细肉厚,穿孔适中,正面汉文,背面是八思巴文,八思巴是忽必烈活着的时候胡元的国师,八思巴文是这位国师发明的新蒙文。

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无人再用这种蒙文了。

嘉靖皇帝从嘉靖二十一年,一直住在这座忽必烈建造的广寒殿内,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

广寒殿没有坍塌时候,就是又老又破,大梁三百年未曾动过的老房子。

朱翊钧从这一百二十枚铜钱里,挑选了品相最好的六枚,赏赐给帝国元辅张居正,又挑了三枚给了帝国谏台台长海瑞。

广寒殿的建筑垃圾清理之后,琼华岛上开始了大兴土木,确切的说就是盖了几间房舍,平整花苑土地,扩建了火室育苗房。

广寒殿已经塌了,新落成的宝岐殿的格局,和张居正的全楚会馆极其类似,更像是个家,之前朱翊钧跑到全楚会馆蹭饭,对全楚会馆的格局就颇为喜欢,这就直接抄来用了。

朱翊钧的仪仗走过了十八折的太液桥后,站在了宝岐司面前的广场上,看到了戚继光、俞大猷、马芳。

俞大猷回京已经十五日有余,他回京除了做大明提举京营将才的副总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差遣,领番薯苗在松江府等地面,试着推广种植,而俞大猷可以自由出入宝岐司,学习番薯育苗之法。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三位武将五拜三叩首见礼。

而朱翊钧示意三位将领平身,让冯保端来了三个育苗盒,育苗盒里只有一颗郁郁葱葱的薯苗,育苗盒就是单纯走个形式,示意他们带着薯苗推广,但真正具有推广意义的是他们每人将从宝岐司支取三千斤经过了掐尖、高温钝化杀青的薯苗所孕育的薯种。

这些番薯才是育苗之法。

戚继光带着番薯,将会在蓟州、永平、山海关进行屯耕,俞大猷带着番薯前往松江府进行屯耕,而马芳将番薯带回宣府大同进行屯耕。

朱翊钧微微欠身,看着身后郁郁葱葱的田亩,沉默了片刻才说道:“我朝以武定江山,设立天下军屯卫所,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今日,朕欲推广薯苗以救荒之用,屯耕之事,就拜托诸位将军了。”

大明朝的屯耕,主要由军屯卫所完成,大明腹地的卫所早就败坏的一干二净,只有边方还有部分的军屯卫所进行屯耕。

“莫敢不从。”三位将领行军礼领薯苗。

朱翊钧让俞大猷留下,走进了代替广寒殿的宝岐殿,打量着面前这位七十岁的老人,俞大猷已经进入古来稀之年,出生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的俞大猷,今年已经七十岁了。

他满头白发写满了大明这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满脸沟壑脸上的沧桑是大明的起起伏伏。

为了表示自己还能打仗,隆庆六年,俞大猷给谭纶写信说自己的宝刀未老,六十九岁了还能让女子怀孕。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说自己还能吃五碗饭!

而俞大猷,俞龙,大明帅才,为了表示自己还能打,说这种六十九岁让女子怀孕的话,依旧不能获得领兵的机会。

现在俞龙来到了大明皇帝的面前,表面上,是让他领薯苗前往松江府屯耕,但俞大猷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这次的还田,绝不是那么轻松而简单。

“俞帅,海瑞提举俞帅入朝,朕本欲留俞帅与左右讨教兵法,怎奈何国家飘零多变,松江府开海,事关国之大利害也,故此大受俞帅前往松江府,再建大明水师。”朱翊钧说完示意冯保拿来了一把天子剑,朱翊钧将天子剑递给了俞大猷说道:“可斩不臣。”

松江府的事儿,只有俞大猷这条强龙才能管,才能做那块无论多大风浪,都不让松江府市舶司这条巨擘沉默的压舱石。

强龙才能硬压地头蛇。

松江府市舶司,就是俞大猷前往松江府的最大任务。

戚继光领京营,朱翊钧能用的之后俞大猷前往松江府以强压人,徐阶还田的事儿,绝对不会那么轻松。

朱翊钧将海瑞的奏疏拿了出来,和俞大猷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关于松江府开海事的规划,徐阶不是重点,重点是开海。

“廉颇老矣尚能饭矣,陛下天恩,臣赴汤蹈火以尝圣恩。”俞大猷接过了天子剑握在手里,俯首说道:“臣有三请,还请陛下应许。”

俞大猷要是唱高调,那朱翊钧怕是要失望,俞大猷提条件,那证明俞大猷对自己回京之事早有揣测,做了规划。

大帅就是大帅,跟明白人说话就是这么轻松。

“爱卿畅所欲言。”朱翊钧笑着说道。

“臣请三千南兵随臣南下松江府。”俞大猷提出了第一个条件,没有庶弁将(基层军官),俞大猷就是强龙也过不了江,压不了地头蛇。

和戚继光的观点非常一致,军队的组织度,就是战斗力的基本保证。

“准。”朱翊钧点头说道:“戚帅那边会调拨三千南兵给俞帅。”

“臣第二请,请调广州都指挥佥事陈璘为臣佐贰,随臣前往松江府,陈璘有谋略,善将兵。”俞大猷专门提到了一个人,广州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武官陈璘。

“这可是两广总督殷正茂掌心肉,俞帅这就要走了,怕是殷总督要气个半死,这是元辅先生的人,朕会跟元辅先生商议。”朱翊钧笑着说道。

殷正茂,两广总督,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和张居正同榜出身,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两广总督。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政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拱门生、两广总督李迁,在两广做总督,平定古田苗民韦银豹、黄朝猛之乱,李迁却是屡战屡败,而李迁本人全无兢慎之心,屡误军机,骄逸丧败匪焰猖獗,期月被贼人连陷数县,乃是失土之臣。

张居正和高拱额决裂,就是两广总督人选上。

把两广总督交给了李迁,李迁却屡战屡败,被打的丢盔卸甲,而张居正以次辅的身份举荐了殷正茂这位同榜,高拱和张居正围绕着两广总督的人选,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最终张居正大获全胜,殷正茂在隆庆五年末成为了两广总督。

因为关键时刻,李迁又输了,被隆庆皇帝下圣旨责令其原地致仕,开缺回籍,不必入京谢罪。

李迁打不赢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因为李迁到了两广总督就开始吃空饷,庆远报军五万,殷正茂到了地头,把庆远地面扒拉了下,满打满算就找到了三千老弱病残。

也就是说李迁就任两广总督平叛,就已经开始吃空饷了。

隆庆五年殷正茂到地方后,就发现了这里的复杂,内有苗民民乱外有倭寇滋扰。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