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寒门宰相 > 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西征

寒门宰相 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西征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9:33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深秋的江淮原野。

金红交织的稻浪翻动着。

广袤的田野间,朝廷的诏令如同凛冽的秋风,吹动了这片土地。

一支支由身着素色公服的官员和各地州县吏员组成的清田队伍,打破了乡野的宁静。

他们肩扛着丈量田亩的木规竹绳,腋下夹着记录田亩旧状的鱼鳞图册,跋涉在纵横交错的田埂间。

官吏们目光如鹰隼,选定区域,随即便有衙役将长长的准绳绷得笔直。

“啪”一声,绳索落地轻响。

他们手持丈杆和测绳,在广袤的田畴间来回穿梭,细致丈量土地尺寸。

负责记录的胥吏则盘腿坐在临时搭建的木案前,埋头于摊开的册页,笔尖蘸满了浓墨,双目紧紧盯着丈量数据与旧册的比对,凡有出入之处,毫不留情地圈注上醒目的红色。

远处目光所及之处,是那些被高墙、竹林环绕的乡绅豪强庄园。

往日高耸的大门,今被清田的队伍不断叩开。

这一次他们早得了风声,朝廷要以雷霆手段清田,先由江淮而始。

这些养尊处优的地主们面皮紧绷,有人急切地挥舞着不知哪个朝代的发黄“祖契”,声称田产界线模糊不可辨;或强作镇定地围住官员,引经据典地狡辩。

然而大势不可阻挡。

胥吏们散去后,又如群鸦回巢后回到朝廷派来的专使面前禀告,诉苦。

但专使面色冷峻,猛地将一面黝黑沉甸、刻着“考成严纪”四个大字的青铜令牌高高举起。

“你们也不要为难本官,此乃朝廷明文。”

“此番清丈,关乎社稷赋税根本,更是国朝革故鼎新之大计!尔等务须戮力同心,秉公执法!凡敢敷衍塞责、徇私舞弊者,考成簿上劣迹斑斑,必直达天听,官路前程,尽付东流!”

这令牌举起后,下面的胥吏也不由咋舌。

而曾与地方豪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吏员,此刻也只能摇头。

在专使鹰隼般目光的逼视下,众人再不敢有半分徇私之念,只能咬牙,将一本本账册上隐藏多年的“黑田”数字,一笔一划,颤抖却清晰地誊写清楚上报。

远远观望的农户们聚拢在田垄旁的古树下。他们穿着褴褛的短袄,目光复杂地投注在豪门大院。

“啧啧,看这阵势,朝廷动真格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佝偻着腰。

一名读书人道:“这回朝廷是铁了心了。”

此刻田垄间,丈量的队伍所过之处,绳尺如刀。

地间的尘土被无数匆匆的脚步扬起。

一册册新的鱼鳞图册被勾注清楚,众百姓看着每一次丈杆的精准落下,每一次绳尺的笔直绷紧,以及朱砂笔的不住落点。

在农田不远处,有一张大伞遮蔽着秋日。

方才威风八面的专使正向尚书省主事周行己汇报。

周行己听了专使的汇报后,点点头道:“很好,汝当知道报效朝廷,首当报效于司空!”

“只要肯用心办事,不怕得罪人,司空定会给你前途!”

专使闻言沉声道:“下官明白。要不是得罪人的事,以下官的出身,这差遣凭什么落到下官头上。”

周行己闻言笑道:“这才是司空愿意听到的话,也是司空要的人!”

周行己虽释褐不过数年,但已满是官场上的口吻。

“日后仕途可期。”

而专使道:“下官办事不为升官,只求百姓不再受豪强转嫁田赋之苦,只要能为天下百姓的福祉尽力,致万世太平,下官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周行己微微一惊仔细看去,似在辨认对方的话是不是真心。

但见专使正色道:“下官是太学出身,乃横渠门下,师从芸阁先生(吕大临)!”

周行己当即露出钦佩之色道:“原来是横渠门下,难怪有此风骨,失敬失敬。”

“但你放心,司空素来有功必赏!”

这名专使抱拳离去。

周行己目送对方离去,感慨道:“有这等人在,何愁横渠先生宏愿不能达成,不能致万世之太平!”

“治国先治吏,先有治人才有治法!”

“这便是司空的以义治国。”

江淮清丈田亩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天下各路皆看着江淮一路。

朝廷言语纷纷,章司空如今威势了得,当初熙宁元丰三令五申推行不下去的方田均税法,竟在江淮推行下去了,以后倘若灭了党项,则又当如何呢。

……

大雨像匹脱缰的野马,疯狂抽打着辽国南京幽州府纵横交错的街巷。

冰冷的雨水汇聚成浑浊的细流,沿着青石板的缝隙肆意奔涌。

辽国巡骑铁蹄溅起的水花,粗暴地泼溅在路旁缩着脖子避雨的摊贩身上。

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里,唯有城西北那座高耸的天宁寺塔,顽强地屹立在重重雨幕中。塔身十三层密檐在雨水的冲刷下,轮廓渐渐模糊。

南院枢密使衙署内。

新任枢密使的萧挞不也——这位接替了名将耶律斡特剌,执掌南院大权的契丹重臣——端坐上首。

前任因北阻卜叛乱声势浩大,已被国主耶律洪基紧急调往北院,擢为枢密使兼西北路招讨使,正领军在漠北的漫天风雪中与磨古斯苦战。此刻萧挞不也面前,坐着的是远道而来的高丽使者金吴宗。

金吴宗恭敬递上国书。萧挞不也一目十行地扫过,目光锐利如鹰隼。

“大宋在登州日夜操练水军,舟师器械皆备,声势颇壮……渡海北上之意,恐非空穴来风?故恳请大辽上国速速准备!”金吴宗言道。

萧挞不也放下国书道:“贵使所言兵事,非同小可。本王虽忝居南院枢密之位,然抽调兵马、在于国主亲裁……非我南院此刻可擅专。”

金吴宗欠身再道:“外臣并非僭越,实为大辽基业计!漠北阻卜之乱,虽如燎原之火,一度威胁贵国上京,但大辽根本要害,仍在南京、中京!切不可为平漠北,将南京、中京的精锐北调,致腹心之地空虚!”

“哈!”萧挞不也爆发出一阵笑声,“大宋河北兵马?本帅与他们交过手!其根本不足以与我大辽铁骑相抗衡!”

“何况宋、辽、夏三国盟约在先,笔墨未干,章越再强,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方走后,萧挞不也脸上才露出几分沉重。他方才在金吴宗面前极力维持的云淡风轻,此刻已全然不见。

一旁侍立的心腹将领小心翼翼地低声道:“禀大王,昨日国主……已将云中、大同府方向的两万兵马,也下令北调了……全部划归斡特剌枢使麾下……”

“哦?连云中的兵也调走了?”萧挞不也转过身道,“这不是说……若河西党项那头出了变故,我大辽,竟连一支就近的、可急赴援应的偏师……都派不出了?”

那将领道:“……是……大王。我大辽眼下能动用的力量……恐不多。”

萧挞不也缓缓踱回案前问道:“你……大宋那位‘诸葛王猛再世’的宰相……会不会……抓住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出兵,直袭党项腹地?一劳永逸地……”

将领道:“这泼天大事……这……属下实不敢妄加揣度。”

萧挞不也叹道:“下去吧!”

……

章越在书房舆图前看着地图,对左右道:“原来打算元祐四年秋夏之际,便出兵伐夏,没曾想到,这次阻卜叛乱,辽国居然手忙脚乱,进退失据。”

沈括,黄履,苏颂,许将都坐在舆图前。

“是啊,辽国抽调原先镇守云中的重兵北上,如此还有什么兵马支援党项!”

许将道:“可是党项一向恭顺,这几次接待本朝官员,对于本朝官员言语中的嘲讽竟一点都不发作,令人找不到口实。”

章越闻言笑了,有句话是打赢不嘲讽,等于没打赢。

他派往党项的大宋官员,言语和作派上就如同辽国当年至大宋一般。

面对蛮横无理的大宋官员,党项居然处处忍让,令许将他们找不到一点用兵的口实。

章越此刻正色问道:“诸位,若现在西征几成胜算?”

“若辽军兵马不来援,可以有七成!”沈括谨慎地报出了一个数字。

黄履道:“司空,既是七成,是时候下决断了!”

章越闻言沉吟不语,黄履脸上有些焦急,作为章越几十年的朋友,知对方总是在关键时候缺乏魄力,显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之前兵谏之事也是这般,都要下面弟兄们架着,方勉为其难地与高太后掀了桌子。

许将道:“之前按元祐四年秋夏之时伐夏,朝廷秘密准备,而今提前兵马钱粮都未齐备。”

“只因为辽军抽走云中兵马,会不会太冒险了一些。”

沈括道:“即便辽军全面介入,我西军也未必惧于与辽夏同时一战。”

许将道:“未必惧于,也就是说把握并不大。”

“举国之战在此一役,岂可儿戏?”

章越于图前凝目片刻,问道:“之前夏州守将,西南统军仁多保忠,夏州守将嵬名济不是与我军有往来,还将党项内部密告禀告,之前嵬名济不是说有意献夏州降伏吗?”

宋与党项多年交战,党项众多名将被宋军或擒或杀或降,而仁多保忠,嵬名济算是硕果仅存的,但他们私下也早与宋军早有往来。

甚至早早便暗中为宋军提供情报。

这样官员和将领在党项中不占少数。现在党项名将凋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这船还没有沉的时候,早早就有人想跳船或换船了。

“恐怕没有出兵,这些人还是下不了决心。”沈括如实言道。

顿了顿沈括又道:“司空或可以先调动大军钱粮!到时候打不打再说。”

章越摇头道:“一旦调动,辽国党项就明白,几十万兵马的动静根本瞒不住。”

黄履起身走到章越身后道:“司空,兵马军争之事难在前面,就好比势如破竹,劈竹最难的就是前面几节,下面各节就随着刀势分开。”

“而今下决心一战,未必有想得那么难。”

沈括道:“自司空提出积小胜为大胜后,陕西各路人马以浅攻进筑之法,步步为营,今已令党项心腹之地尽失。”

“毕其功于一役之时就在眼前。”

章越转过头来道:“是否太仓促了。”

“我们这不是在下棋,但又是在下棋,每个棋子下面是多少的性命,多少的钱粮!”

顿了顿章越道:“之前降伏而来的野利信义等人要善加利用,让他们继续写信给相熟的党项将领。”

“既是联络,也探听党项之内的动向。”

“另外派一使者至兴庆府,命李秉常即刻入京朝拜!”

黄履,沈括,许将闻言都露出了笑意。

黄履道:“我这就去办!”

黄履走后,章越对二人道:“军争之事,最要紧是两国从上到下的信心。正如下棋要轻,没有把握不易下重手。”

“兵败之后,一战不如一战乃常有之事。故吕吉甫有句话与我说得极是,那就是‘兵败言微’。那么反过来就是‘兵胜言重’。”

“李秉常兵败之后,无论进不进京,对他而言都一样。但是咱们是礼仪之邦,有些话还是要讲在前面!”

沈括笑道:“如丞相所言,但凡什么事,咱们都先干了再说。”

“往哪里走都是朝前走!”

众人闻言都笑了。

黄履道:“朝廷还是要节用,皇太后要修瑶津亭,又是修两宫宫室,这钱已是费了两百万贯,但昨日告知皇太后寿辰今岁要大办,这预算还要加增一百万贯。”

说到这里,众人脸上都没了笑容。

皇太后修完园子,还要办大寿啊。

章越沉吟,这时候向太后来掣肘,之前要修园子,而今办大寿,就是怕自己多事。

历史上张居正对李太后也是有求必应的,不过话说回来,自己也怕落得与张居正一般。

这顾命大臣着实不好当啊。

许将愤慨言道:“天下还未平定,便兴此奢华之举,往往都是国家衰败的前兆。”

“以财力而论,现在西征确实并不宽裕,是不是请陛下转圜。”

章越点点头,许将所言确实有此担忧,天下未定朝中便有马放南山,歌舞升平的意思。

还有朝臣嫌自己多事,差不多就可以了,难道真要完完全全完成先帝遗愿。

章越道:“陛下在此间也是难做。”

“之前攻下灵州,也是太后陛下全力支持,拨下两千万贯之内帑。而今皇太后问朝廷用钱操办大寿,亦无可厚非。”

“不过禀告皇太后,明岁她四十五岁寿辰到时候必是大办,今年先紧一紧。”

章越送数人出门,片刻后沈括去而复返对章越道:“丞相,有一句话我在心底不吐不快。”

“下棋者争先,此乃灭夏最好良机,错过此时,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自古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还请章公立下决断。”

章越闻言知道,沈括引用列子典故劝诫,杨朱有只羊丢了,他沿路去找,结果看到岔路,不知羊往哪去了于是崩溃了。

下句也是学者以多方丧生,才智之士也因权衡太多,最后丧失了几回。

章越想到历史上宋朝用几十年之功,终于将战线推行到横山,当时普遍预计不过二十年,便可灭夏。

但是之后爆发了靖康之事,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

虽说时间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恰恰不可忽视了时间也是最大的成本。眼下一直积累优势,但拖延下去三十年后再灭了党项也没有意义了。

章越握住沈括之手道:“多谢存中良言相告。”

章越回到屋中,却见黄履留着。

“安中兄,有何良言?”

黄履喝了口茶,将茶碗重重一放道:“我昨夜看晋书王敦传,看得我是半夜睡不着觉。”

章越闻言伸了伸手示意跟在一旁的章亘退下。

章越道:“安中兄看出什么名堂来了?”

黄履道:“王敦病重时,大将钱凤问王敦后事。”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