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6章 虚实之法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6章 虚实之法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3:16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战局紧迫,烽火台是必须修的。钱粮不足,我会先行想办法,修好之后再问州郡要钱。”

刘备也知道战时地方都被打烂了,缺钱是肯定的。

但他也算有点军事素养,加上三年前他就是在涿郡本地跟黄巾军战斗过,所以对于地利的妙用理解非常透彻。

这也是刘备天生比张纯有优势的地方。古代地理学不发达,外地人初来乍到领兵,肯定不如在当地住了几十年的地头蛇。

而州郡官员之所以不肯牙缝里挤钱拨款,也跟他们不了解地利有关——州郡官员都是外地来的,好多任职都不到两三年。他们也没有充分认识花钱在燕山沿线设置烽火台的性价比。

东汉对于地方官员任命有“三互法”,河北管得比较严,很多州郡两级官员都是外地人。刘备之所以这次能回老家当官,一方面是因为他还只是县令,级别太低。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朝廷目前树立的“弃官保卫家乡”的正面典型,所以可以放宽一点。但这种法外开恩,最多也就让他将来做到郡守一级。

在汉灵帝死前,按朝廷法度,刘备是不可能在幽州升到“副州级”的。(就算允许,短短两年多他也不可能升那么快)

李素不在身边,刘备没有别的挂可以开。他能够比历史同期做得更好的,无非两点:

首先李素走之前,包括后来写信通讯中,给他提供的那些大局观。

其次,便是刘备超越其他官员的“本地人”理解优势。

县丞齐靖也是外地人,对刘备这么热心修烽火台,也是不太理解,他苦口婆心最后劝道:“刘公,要是真垫了这钱,州郡那边最后肯定是要不回来的,这就等于是你自己出了。”

刘备斩钉截铁道:“尽人事,听天命吧,就算真要不回来,也不能拿弟兄们的性命、乡亲们的安妥冒险。你先算算,大致需要多少,我看看垫不垫得起。”

齐靖这方面倒还利落,很快粗略算了一笔:“具体我也不清楚,不过修城是最繁重的劳役,动用民夫每日每人约需粟一斗,寻常年份也要三十钱,如今战乱,粮价上涨,没五十钱是不够的。另外所需木料、工具,全部相加,每日花费也跟民夫工费仿佛。

在山上修一座两三丈高的夯土烽火台、上立木楼,总的要征调数百民夫,劳作七八日。算下来,征调所需不下十万钱,材料器具也要十万钱,修成后约能藏兵二三十人。此处到昌平道口,大约六十里地,山上要烽烟相望,至少得修三座,才能确保传递军情。”

难怪古代筑城是最费钱的工程,修个长城能把秦始皇都给修穷了。

夯土基台加木楼,都要二十万钱修个台,三座就是六十万钱。

要是用砖石,价钱起码再翻几倍。

幸好,八百万的县令都买了,六十万修几个通讯工事还是修得起的。

刘备一咬牙,就吩咐齐靖立刻去找县中商人募集材料。

至于民夫,还是让手下的士兵客串吧,大不了给参加重劳役的士兵口粮提升到一斗——反正他们本来闲着也是要吃军粮的。

刘备手头,如今还有五百万的闲钱,是昨天李素的密信里跟他说的——李素在雒阳赚了大钱后,又雒阳的甄家商号管事张亮那里存了五百万,记在甄家商号账目上,让张亮给他爹写家书时,说明这事儿,然后在中山这边给刘备支取。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