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26章 八月十八广陵潮

舍弟诸葛亮 第26章 八月十八广陵潮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3:0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后世之人皆知: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先秦至现代,因为地转偏向力和河口泥沙冲积延伸的原因,东海沿岸的大潮发生地,一直是有缓慢南移的。

先秦两汉,潮盛于广陵(扬州)。

魏晋六朝,盛于吴郡(苏州)。

唐宋之后,盛于钱塘(杭州)。

如今诸葛瑾生活的这个时代,东海上最大的潮汐发生地,恰恰就在这座广陵城。

西汉文景时的汉赋大家、广陵人枚乘,便有赋赞广陵潮:“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

这个枚乘的赋文之名,在当时也是非常响亮的,与贾谊、司马相如并称。

至于其后世知名度低于贾谊、司马相如,主要因为他是广陵人,汉初属吴国地界,侍奉过吴王刘濞。而刘濞后来发动了七国之乱。

刘备入徐州两年不到,原先还真没来过广陵城,也没见过广陵潮。

今日刚好赶上了八月十八的全年最大潮日,也就跟诸葛瑾一起,在邗沟江口一观天下盛况。

顺便等退潮后,再看看诸葛瑾放下的最新改良版流刺网、究竟能抓到多少鱼。

不亦快哉。

不过,等待潮水的时间太无聊,刘备也就继续跟诸葛瑾讨教这流刺网的改进历程。

诸葛瑾也闲来无事,就慢慢讲解。

他先拿过第一张竹制流刺网给刘备看,刘备一个外行人,乍一看没看出端倪,

然后又跟第二版对照了一下,才发现第一版的竹片是宽的一面与网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布的,而第二版就把竹片纵列起来,侧面迎着水流来去的方向。

这个原理很好看懂,刘备自己就理解了。

显然第一版肯定是放到水下后、被水冲刷时阻力太大,迎水面积太宽,容易被冲走。第二版把薄薄的侧面对着水流,能分开水势,就稳很多。

然后刘备又看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底部加了穿孔挂麻绳、绑上大石头,进一步防止被冲走。

但第三版显然还是不够好,诸葛瑾说,他做过试验后发现,虽然底部绑石头不会冲走,但还是会冲歪斜,不再正面迎着水流,阻挡鱼、刺鱼的横截面积也就变小了很多。

于是最后的第四版,他还在竹罾的顶部额外加了一根完整不漏水的空竹子,把空心竹筒当成浮标来用,确保潮水冲过后,浮力的作用把这一头始终往上扯。

如此中间一张网,顶上一个浮标,底下一个大石头,才算是上下方位彻底稳固,哪怕冲歪了,只要有浮力还能自动回正。

诸葛瑾此前其实也不知道流刺网具体怎么造,只知道个思路概念。

但谁让他逻辑思维比较强,空间几何想象推演厉害,前前后后十来天,多做几次试验就鼓捣出来了。

刘备原本已经觉得最终成品就很逆天了,现在看了诸葛瑾的“研发过程”,那么多中间迭代版本,他才彻底相信:诸葛瑾的思考方式远比成果本身更逆天。

他绝不是靠什么灵光一闪、或者是从别处看来的。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