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曲线救赵 > 卷一 世界焦点新东方 012章 翌日会郡臣:偏堂会谋

第(1/3)页

赵从简随意地坐在偏堂中,注视着来人。这里比起正堂,地方狭小不少,但更适合少数人之间的密谈。路过的缪氏和令狐倍成被他高声拦截,折往偏堂中来。

“王上,是否将餐食按几搬来偏堂享用?都是臣精心准备的内地食物,就怕王上吃不惯代地的浆酪荤腥。”缪氏说罢,还特地瞥视同来的无职散官一眼,刻意鄙视着这些不通王廷礼仪的边人。

“如你所言”,赵从简一边应答,一边示意令狐倍成坐在离自己最近的座席上,并将自己的席子向其处靠近——这种跪坐姿势适应起来倒也不难,就是小腿部分特别酸楚,昨夜的感觉还不甚严重,今天看来,夜里得让女仆换小腿猛揉才够劲。

令狐倍成也不大客气,心中只想着能尽快结束会议,好准备物品,携带家眷投奔秦国去。赵从简并不知道这些,并没有纠缠对其忠诚的考验是否过关,在经过与贵族阶层的交手后,他意识到:

忠诚无非是弱者对强者的驯服程度,而实力是衡量强弱的唯一标准,没有任何必要强求忌惮的对象奉上忠诚——这样做,无非是在承认其实力。因此,赵从简直截了当地抛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给令狐倍成:“依足下之见,应当如何分配大臣的官职呢?”

后者顷刻间诚惶诚恐:这明显是道送命题!世上有哪一个失势的臣子,有资格评价其他大臣的职务安排?何况这是一群比自己身份更高的权贵呢?不管怎么说,这都像是新一轮的试探;何况自己有意投靠强秦,此时不能说关系很微妙,就是无意义的纷争——权贵?哼,自己一辈子都没指望得上的那种事,何苦劳心费神,说些根本不可能准确的答案呢?

令狐倍成正襟危坐起来,敷衍道:“我听说圣人治国,依照百姓的教化程度,顺应他们的土俗,变更不良的习气,禁止蒙昧野蛮的做法,倡导尊重长者,爱护幼儿的美好行为,从道德上努力使青壮年的男丁安于生产,女性照顾家庭,这样才能使士大夫天然有向善廉洁之心,君子纷纷归附在国君的门下,整个国家虽然不能保证一定会富强,但安定绝对可以做到。

而如今,大王自内地迁移都城到边郡,就像流水重新回到高处的河道,使瀑布倒流,这事情令正常人无法想象。边地的民风愚顽蛮悍,为利益争夺常常大打出手,不见到官吏绝不停止;爱好名誉,任性使气,却也能为功勋为不畏生死,如此就是我们边郡官员所维持统治秩序安定的手段,尽一切可能团结能够团结的民众,即便有小的不轨,也往往视而不见,这些在内地遍地农夫的地方是不可能施行的。

前几十年间,我不断听闻有南下保卫国家的士卒寄来书信,他们的家人缺乏读书识字的能力,而书信自然也是士卒们请书吏代写的了。阅读其内容,无一不羡慕内地的繁华富饶,乞望能留在当地,并接走眷属享受美好的生活,但很少有能得偿所愿的;消息中也没有不抱怨内地百姓对他们歧视深重的倾诉:不准轻易捡拾柴火、路上无主的财物不能为强壮的人所占有、权贵的家丁都能随意呵斥一般的校尉,这些在边郡绝对不可想象!先王见内地侵凌比日严峻,所以才征调我辈子弟前往保卫都城,然而流血牺牲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却不见边郡士卒的地位有所提高。倘若不是内地的壮勇之士早已被征调大半,朝廷恐怕都想不到还有我们可以随意差遣吧。

现在代郡中的情况是这样的:每一条街巷中都有素幡白布挂在门外的人家,他们的父亲、丈夫或儿子,不是死在胡人的入侵中,就是去往太行山下后不见返回,后一种情况,不仅无法见到尸首,而且消息往往延迟数月才能得到,这怎么能不叫人心寒呢?官府给予的补偿,往往只有两匹马,或者三四头牛,遇到牲畜瘟疫大起的时候,得到的瘟马瘟牛很快便会病死,这样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了,而家人不知所踪。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为此绝户的人家在代地没有一半也有三成。据我所知,雁门、云中和九原郡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的郡县官吏都为此懊恼不已,毕竟边地的情形糜烂掉,胡人的弯刀和弓箭便会袭来,没有任何手下留情的余地,吏民只是被迫团结在一起,显得和谐罢了。

因为青壮年缺乏,这里的少年自成长起便缺乏长者的训诫,更加爱好横行不法,好一点的那些人,还知道畏惧比自己更加强大的人,坏一些的行事简直无法无天,丝毫不知道规矩的存在,即使显而易见的丧命之举也不畏惜。被收拘惩戒之后,听到刑期满不在乎,而要被征集到出征的队伍中,反而在为合法持械行凶而兴奋,摩拳擦掌。战场上虽然勇猛,可缺乏被军法约束戒心,回到营中,竟夜不能安分,常常半夜溜出去偷鸡摸狗,与驻地附近的妇人行奸,花光劫掠来的财物,进而被内地的农夫们嘲讽作‘边地来的野人’,难道开辟边郡的先王当时也抱有这样说辞吗?自贵族到百姓,出征时都身穿类似胡人的衣服便于作战,回到郡中才换下裘袄,是边人真的缺乏基本的礼仪观念吗?这完全是内地的民众对边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不甚了解的缘故,凡是富有一石粮、多出一只羊的人家,都要轻蔑不善经营、积累财富的邻居,骄慢地认为自己更有能力,有资格从上天的给予中得到更多。而遇到灾难而贫困时,没有不嚎啕大哭乞求里邑近邻施舍的,为什么要这样夸张边地与内地之间的民风差异呢?我能想到的,大概是那些身揣玉环、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的王都贵族们,只有他们具备引领民众风气的能力,然而却任性妄为,缺乏贵族的担当。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