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科幻 > 火爆波长 > 第30章 (撞击点2):软陶

火爆波长 第30章 (撞击点2):软陶

作者:王一弦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2:10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2030年4月,尤卡坦半岛

迈克尔的助手詹姆斯博士高高瘦瘦的,不到40岁的他不仅学术功底扎实,更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实干家。

艾斯贝空间技术公司只有几位高管和核心技术专家在签署保密承诺后接触到尼古拉·特斯拉的超光波理论,詹姆斯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迈克尔要求詹姆斯负责制定火星超光波电站的可行方案。

在地球赤道上的塔岛建起一座9万公里高的太空电梯,再把它的高度增加一倍,建成一个18万公里高的碳纤维管柱体,也就是所谓的超光波电站,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地球塔岛电站可行性方案还没做完就被T计划负责人否决了。

再后来,在土卫二利用土星环大量的冰块作为天然支架的超光波电站的方案也被迫暂停了。

艾斯贝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在火星上建造一座超光波电站,加热火星的金属内核,使其重回液态,从而重启火星磁场。把火星变成太阳系中另一个人类宜居的行星,成为地球的“备胎”。

如果说在地球上建设超光波电站困难重重,那么在火星上建造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迈克尔及其团队就是不服各种“不可能”!当年提出重复回收重型火箭时,航天专家们一边怜悯“外行”的无知和狂妄,一边高喊:“绝不可能!”

但是,困难确实是实实在在的。18万公里长的碳纤维管虽然体积庞大,但是凭借艾斯贝公司的大口径可重复利用的火箭多次运输,还是有可能送上火星的。

然而,18万公里高的超光波电站稳定结构所需的支架,其质量和体积都将是碳纤维管的成百上千倍。在地球加工再运到火星上,所需的运力以及耗费的时间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迈克尔的外脑VESSEL给出的答案是:就地取材。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詹姆斯博士一下子想通了,可以从火星土壤中提炼和加工支架。新的问题又来了,火星土壤中虽然含有铁等金属,但在火星上建立金属冶炼厂本身就极为困难。

最致命的是,即便炼出了铁,制成了钢,其质量太重,堆砌成18万公里高的结构也是不可行的。制作支架的原料既要有一定的硬度,密度又不能太大。

詹姆斯博士找到了答案:陶器,在火星制陶作为超光波电站的支架构件。

制陶需要黏土,詹姆斯博士从亮国航天局得到了火星土壤样本,该样本限于技术原因,取自距火星地面仅十厘米深的范围,样本中没有合适的黏土成分。

专门发射一艘飞船前往火星,取回更深层的土壤样本,既费力又费时。

詹姆斯博士想到了一个替代性办法,可以在地球上找到与火星表面土壤相同或近似的地质结构,如果该结构地下深层有适合的黏土,则火星也可能是一样的。

詹姆斯博士在地球多个目标地点中筛选出两处地表土壤成分与火星近似的地区,一处是肯尼亚北部东非大裂谷湖区的沉积层,另一处是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上的古玛雅村落。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