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往事百语① > 不知道的乐趣

往事百语① 不知道的乐趣

作者:周远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2:29:47 来源:笔趣岛

去年(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我在荣民总医院做心脏手术,为我主持开刀的张燕大夫因而与我成为好友。有一天,他和我说:“如果我早已认识你,就不敢为你开刀了。”我笑着说:“这就是不知道的乐趣啊!”回想从开刀房到恢复室这段时间,历经三十个小时,我都是在浑然不知的状态中,并不感到痛苦;后来知道许多人在门外整日守候,心里一直觉得不安。我突然体悟到:世间许多的忧悲苦恼不都由于人知道的事情太多而造成的吗?再回想我这一生当中,由于“不知道”而得到的乐趣可真是不胜枚举啊!

五岁那年,外公刘文藻溘然长逝,家中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我当时不知死为何物,只感到外公平日时常板起脸来训人,现在却睡得那么安详,不禁窃喜。及至稍长,方觉抱愧不已。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童年时因为“不知道”人事的沧桑,所以天真烂漫,随着年纪增长,见识越广,“乐趣”也渐渐淡然。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和儿女们说起一九二七年,孙传芳与北伐军队在龙潭会战,士兵们来家中搜人,拿刀到处乱刺的情景。尽管事过境迁已久,然而母亲每次说到这里,总是神色骇然,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那时的我,因为没有经过战乱,不知惶怖,只觉得与“官兵捉强盗”的游戏相仿。十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虽然真正的战争已经来临,远地也不时传来日军烧杀掳掠的消息,但事不及身,所以依然不觉惊恐。当时我参加国民**举办的民众补习班,因为念错一个字而惹得全班哄堂大笑,那种切肤之耻竟然有甚于耳闻战争之苦,至今仍记忆犹新。次年,我随母亲离乡寻找在战地里失踪的父亲,目睹尸骨遍野,漂血成河的景象,我终于意识到战争的可怕,儿时与兄弟玩“骑马打仗”的“乐趣”,也随着“知道”事实的残酷而消失殆尽。

自一九四九年告别故乡以后,与家人中断音讯,没想到首次得到的消息竟是外婆亡故的噩耗,使我既震惊又伤恸。外婆的温良恭俭,是我一生的典范,然而却不能为她亲料后事,抱憾之余,只有将多年积蓄的供养□钱寄给弟弟,请他为外婆建立塔堂,以为至少略尽孝意,了己心愿。没想到数年前返乡,看到的居然是弟媳妇的墓碑,当下心甚不悦,久久不能释怀。想到世间多少恋人因为发现对方没有忠于感情而发生勃溪,终至分手;多少患者由于了解自己病情深重而日渐消沉,抑郁而死。我深深感到:在“不知道”中,与事实保持距离,反倒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八月二十二日那天,秋季法会结束,我拿着□钱,欢喜地上街买布,准备裁制僧衣,没想到半路上被捉去警察局,因为平日不做亏心事,心中坦荡荡的,心里一点儿也不觉得害怕。被释放以后,得悉是在搜捕匪谍,让我倒捏了一把冷汗,因为一旦定罪,只有死路一条,不禁庆幸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才能安之若素地渡过难关。

我一生中看遍各种出家因缘,大致说来,有闻法欢喜,立刻决定落发者;有考虑再三,才乞求师父圆顶者;也有犹豫徘徊,依然踯躅不前者。而我是在偶然的因缘下髫龄出家,没有考虑的机会,或许正因为“不知道”出家是什么,没有分别心,反倒比别人更能安住在佛法里。当时我是寺中年纪最小的沙弥,由于自愧什么都“不知道”,我虚心向学,因此承教最多;由于自惭什么都“不知道”,我谦卑恭顺,因此结缘最广。人生有如一场马拉松,回首当年,一些聪慧过人的学长因熬不过风霜雨雪而堕入红尘,另有一些才学超群的同道则耐不住人情冷暖而流落世俗。所谓“打死拿拳的,淹死会水的”,登高山的健将容易死于山难,开快车的好手也经常亡于车祸,能在“不知道”中随遇而安,真是一种难得的福分啊!

二十三岁来台时在基隆海港登岸,望着阴晦的天色,只觉路途茫茫,每遇一人,皆不认识;每走一步,不知止于何处。虽说“今日不知明日事”,但我确信只要站稳每一个脚步,珍惜每一个因缘,将今日的事情做好,未来就有希望。至于明日将发生什么事情,既无从知道,也不一定要知道,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顿的时光。

由于仰慕慈航法师盛名,因此安身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专程前往弥勒内院拜访求教。慈航法师笑脸相迎,随即聚合寺众,临时提议要我代他上课,我只好依言开示。事后想想,还好事先“不知道”,否则,恐怕紧张得三天三夜都难以安眠。后来,我经常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于各种场合应邀即席发言,无形中培养了应变的能力。所以,“不知道”没有关系,把握当下的机缘才是最重要的。

四十年来的弘法生涯,从宜兰到高雄,从乡镇到市街,从山林到殿堂,从台湾到世界,教界的指责、外道的骚扰、当局的禁止、民间的诽谤、佛光山的移山填谷、西来寺的百余次公听会……一切建设所历经的困难阻碍,都是当初无法想象的。一旦知道的时候,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尽管前程未卜,也只好继续“不知道”,勇敢地向前迈进。没想到,一路行来有惊无险,种种事业于焉完成。

记得有好几次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弟子们纷纷关心日后的经费问题,我都和他们说:“不必担心那些事,我自有办法,你们知道了,会睡不着觉的。”唐睢谓信陵君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不当知道的事知道了,会削减勇气,不如“不知道”,反而能一鼓作气,先驰得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道”有时更能解决问题。

我走访世界各地,经常有人询问日后政经发展的趋势?我笑答,自己只是个和尚,不是算命的,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其实,无论是团体的发展也好,个人的前途也罢,都与整个大环境有连带的关系,非现在所能知道。然而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未来才充满了无穷的希望。

三年前,江灿腾先生在一次会谈中对我说:“有些人很仰慕您,但为什么教界又有人不喜欢和您往来?”我不但不追问当事人的姓名,反而回答他:“不是我不好,就是他不好,这就要看个人的看法了。”他闻言哈哈大笑。

我以为众生的安危才是学佛者所应该知道的,至于其他琐事,我们不但不强求“知道”,还应该学习赵州禅师的“忘”字诀——忘是、忘非、忘情、忘境,甚至忘你、忘我、忘有、忘无。

所以,收徒四十年来,我不曾问过弟子:“这件事我怎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向我报告?”我觉得“不知道”很好,表示他们能承担,我也没烦恼。

有一回,我自美国弘法归来在桃园机场出关,远远瞧见四位徒众向我走来,不禁皱眉,心想:怎么这么多人来接机?我还没开口,其中两位徒众见状,赶紧说道:“我们刚送客人上机,恰巧在这里遇见师父。”原来是我错怪了他们,可见眼耳见闻的觉知也不尽然是正确的。所以即使是知道的事情,我们也不宜妄下评断。

然而有许多人不但滥信所见所闻,连“不知道”的事也想尽办法去挖掘,不当看的,眼睛偏要看,结果看出烦恼来;不当听的,耳朵偏要听,结果听出痛苦来;不当问的,嘴巴偏要问,结果问出是非来;不当做的事,偏要去尝试,结果做出问题来。人生有许多过患不都是因为“不知”而强求知所引起的吗?像影视红星林雁听信风水师的话,以为家里有鬼,最后精神崩溃,三枪自戕;名作家三毛经常与灵媒沟通,结果宁愿舍弃人间的生活,到鬼域与亲友做伴,这些行为是多么的愚痴啊!而神棍敛财、少年吸毒,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所造成,其所导致的社会乱象尤其让人痛心疾首。

数年前,佛光山功德主黄丽明居士和我谈起她三十年前的一段旧事,我将其中的地点、人名、经过都说得一清二楚,她惊讶得瞠目咋舌。我每到一地,都能迅速掌握自己行进的方位、说话的分寸,甚至连电视弘法的录像,也都能在不看表的情况下,准时讲完应该讲的话,从不NG。徒众常问我:如何知道这些时空、人际之间的关系?其实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道理,我们不一定要亲耳听闻,亲眼看见,才会知道。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佛教称它为“佛性”。佛性不可说,它不讲求外在的知识,而注重内心的体悟。“不知道”的事情,都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可以用心眼去看,用心耳去听,只要我们以平常心来看这个世间,就会感到一切都是这么的自然美妙,“乐趣”盎然。

(一九九六年五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