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往事百语① > 一切都是当然的

往事百语① 一切都是当然的

作者:周远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2:29:47 来源:笔趣岛

多年前,一家杂志社向我索借三百万元新台币,我无法应付,便撰文毁谤我,弟子们气愤填膺,有些人主张笔伐声讨,有些人建议诉诸法庭。当时我在台北弘法,因此就近于普门寺集合住众,对大家说:“别人对我们的礼遇尊重,不是当然的,所以我们应该涌泉以报;当我们受到伤害打击时,则应该认为这是当然的,因为父母生养我,师长教育我,社会成就我,国家保护我,平时我们就拥有这么多好因缘,相对而言,一些突如其来的挫折逆境,正可以考验我们的气度,可以丰富我们的内涵。因为无聊的伤害破坏,是打不倒一个人的,做一个真正的人,要经得起四面吹来的八风,将一切的横逆都视为是当然的……”一席话下来,总算平息了大家的怒气,也趁此机会,随缘上了一堂“宗门思想”课程。只是有谁知道,从非当然到当然,我是经过了多少的修证历程,才有这么坚固的信念与体悟。

我十二岁那年就在栖霞山寺出家了,在常住里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清众,脸皮又很薄,刚开始时,上课听不懂,下课也不好意思问。既不可以外出,又不能和他人来往,家书写好了,没有钱买邮票,好不容易熬到学期结束,学院放假,眼看同学们提着行李回家,我也跟着他们到大雄宝殿向佛陀告假,正要踏出殿门时,家师志开上人把我喝住,骂道:“站着!回什么家!”我只得忍住稚子乍离家园,对家乡的孺慕之情,禁足闭关,有时心里好苦。可是再想想:没有人要我出家,是我自己愿意的,所以也就视为“当然”地接受下来。既是当然的,为什么要感觉苦呢?

从栖霞律学院结业以后,我又到焦山、金山、天宁等名山古刹参学,当时的教育不但是**封闭,可说是无情无理。常常把地扫好了,老师不满意,就要重扫;再检查,看到几片落叶掉下来,“不行!”又得再扫一遍。饭吃饱了,纠察师过来,命你再去吃一碗,你就得撑着肚子吞下去,否则,一个耳光随即打下来,完全没有人情可讲。同学说某人故意找我麻烦,我却觉得这就是教育,老师肯教,自己才有机会成长;能成长,才有未来一,所以对于一切的棒喝,乃至冤屈,我都“想当然”地全盘接受。顺逆境遇皆能当然接受,天地间的光暗就都不一样了。

十五岁受戒时,更是备受诸苦。一到了戒场,戒师先找戒子问话审核。第一个戒师问我:“是谁要你来受戒的?”

“是老师要我来的。”

“难道老师不叫你来受戒,你就不来了吗?”说罢,一连串的杨柳枝如雨点般落在头上。

到了第二个戒师那里,他又问同样的问题,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于是答道:“是我自己要来的。”

没想到“啪!啪!啪……”脑门上又是一阵痛楚,“可恶呐!老师没叫你来,你竟然胆敢自己跑来!”

第三个戒师还是问先前的问题,这回经验丰富,所以毕恭毕敬地答道:“是我自己发心来,师父也叫我来的。”自以为这个答案应该很圆满,结果,“你这么滑头!”当然接着少不了一顿狠打。

顶着一脑子乱冒的金星,来到最后一位戒师的位子前面,我没等他问话,直接就将头伸了过去,说道:“老师慈悲,您要打,就打吧!”

受戒期间,跪听开示、打骂杖责是“当然的”训练,甚至连如厕也受到限制,一个人忍耐不了,中途溜走;也有些人一面抱怨牢骚,一面受完戒期。而我认为这些都是老师的大慈大悲,所以带着感恩的心情,“想当然耳”地度过了五十二个难忘的日子。

十九岁那年,我到焦山佛学院念书。记得有一位教授曾有意推荐我进教育学院读书,我兴高采烈地向家师禀告,却遭来一顿责骂:“混蛋!佛教教育都没有读好,还要到外面去受什么社会教育!”

后来,虽然家师送另一名师弟去教育学院念书,但是我心里一点也没有不平之感,只觉得“这是当然的”!过了几年以后,师弟离开了佛教,我这才深深地体会到家师对我的殷切期望,因此更将学习中的一切磨炼都视为“当然的”过程。有“当然”的感受,是多么的美妙啊!

那时,焦山佛学院的院长是雪烦和尚。在校期间,他从来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看到我时,也总是两只眼睛炯炯如炬地朝着我看。有人说:他老是在瞪我,我却觉得他不是恶意的,即使如此,我也认为这是“当然的”——在学习阶段,自己一无所知,有什么资格要求师长对我们好呢?或许因为我对他恭敬一如,后来他说,这么多学生当中,最欣赏的就是我。我自觉一无长才,在受宠若惊之余,细细回想往事,很庆幸自己在一开始时,就能“想当然耳”地在无情无理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十余年后,我邀真华法师为《觉世》撰稿“参学琐谈”,文中对于参学的道场表示很多不满的意见,其实这些人、事、地,我也通通经历过,只是那时都觉得“这是当然的”,所以未曾觉得不好,也让我在觉得“当然”中感到没有什么不平,因那些是教育啊!

十年的参学生涯瞬间即过,后来,我也从事教书工作,由大陆来到台湾,从小学校长到佛教讲习会的教务主任,从佛教学院教师到大专院校教授,从讲授佛学到教导国文,从教人唱诵到指导写作,其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顽强中熬炼自己的耐性与慈悲,“想当然耳”地调适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授课心态,以求契理契机,如今可说是驾轻就熟。曾有人问我多年来的执教心得,我觉得学生固然应该接受,老师也必须改进,彼此都要从容忍受教中教学相长,如果能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一切想当然耳”,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成功了。

深感凡事如果都自认有理者,就不易成长。在过去,有老师耳提面命地教我,如今弟子、信徒有时也会不吝“指教”,对于这些,我都“想当然耳”地承受“教诲”,因为“吾爱尊严,但吾更爱真理”,在真理的面前,没有长幼之序,也没有尊卑之分。

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以“一切都是当然的”来自我勉励,教育徒众。弟子中曾有人问我:“您教我们要‘想当然耳’地服膺真理,什么是真理呢?是现代的知识科技?是经典里的十二分教?”我觉得这些都是,但也都不是,因为真理不假外求,在自性中本自具足,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尊重与包容,否则即使是读遍千经万论,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穷人数他宝,自欺欺人。一旦境界来临,还是照样被五欲尘劳所障碍迷惑,有时甚至铸成大错,还不自知。一切“当然”,那就能心境一如,物我两忘。

童年时,家境十分贫困,我的几位舅舅虽比较富裕,但也没有心力相助,我一直觉得这是“当然的”。后来我到人文荟萃的焦山念书,他们几次托我代买字画,然而却未曾给钱,我那时一贫如洗,但还是节衣缩食,将佛事□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依言代购。尽管后来母亲知道了,为我心疼不已,我还是认为给人方便、给人利用都是“当然的”。

别离乡里四十载后,我才得以与家人取得联系。亲戚们这时都来函要我寄美金给他们建房子,接着,又多少次向我索取电器用品。母亲获悉后,要我不必烦心,而我始终认为给人是表示自己富有,乃“当然”之事。所以,每次回大陆,我不但购物送给至亲好友,即使与自己稍有关系的老师、同参、学生、乡人,我都一一资助馈赠。

徒众常问我:“那个人这么坏,您为什么还要帮他呢?”因为我向来觉得宽以待己,严以待人不是当然的,忠厚恕道才是当然的,只要这个人对别人能有一点点好,即使于我薄情寡义,我还是想成就他。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名叫解仁保的邻居,曾经陷害家父入狱,后来一度失业,生活潦倒,母亲竟然不计前嫌,劝我乞求恩师为他觅职,我当时心中很不以为然,但基于母命难违,还是遵照行事。

古训有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在人海沉浮里,受苦受难、委屈冤枉都是“当然的”,惟有坚持信念,我们才可以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喜而作,随心而住,为自己找出通路。在这个世上,给人欢喜,给人信心也都是“当然的”,只有抱定这种决心,我们才能够不计得失,无视荣辱,尽其在我,为所当为,一切皆“当然”耳。

(一九九九年七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