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往事百语② > 皆大欢喜

往事百语② 皆大欢喜

作者:周远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2:29:31 来源:笔趣岛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苏东坡与秦少游争论“虱子是什么做的?”时,佛印禅师为他们两人下评语所吟的诗偈。多年来,我一直朗朗上口,对于其中“皆大欢喜”的意境心仪不已。直至数年前,在吟诵之际,才蓦然觉醒:这不正是我向来做人处事所抱持的原则吗?

回想起来,早在三岁那年,我就具有“皆大欢喜”的性格。那时家境不好,一片供过佛祖的糕饼、一块路上拣来的奇石,我都如获至宝般,与玩伴们共同分享。每逢年节,我拿不动家里的糖果罐,往往使尽力气,把它拖到庭院里,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过来吃糖,街坊邻居都取笑母亲养了一个傻儿子。我那时还不懂得大人们持家艰辛,只是看到大家吃得欢喜的模样,就打从心底高兴起来,所以乐此不疲,也就顾不得别人的椰榆了。

十二岁时,我入寺出家,虽然过着和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但是我待人处事“皆大欢喜”的原则,未曾稍改。后来,我沉潜佛法日久,慧解与实践相互印证,渐渐体悟到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喜舍、爱语利行,正是要众生“皆大欢喜”,于是我更加信受奉行,始终不偷。

在多年的参学弘法生涯中,我不曾以公物私惠好友或亲人,而总是想尽办法,让大家利益均沽,“皆大欢喜”;我未尝因小祸而加害于人,反而宁己受苦,使众人免受责难。遇有好文,我传递阅览,和同门学侣共赏佳句;逢有善事,我也转告四方,与同参道友互相勉励。老师处罚大家,我一人挺身而出,代众受责;同窗受到欺负,我也自动前往关怀,为其解困。

一九四九年,我来到台湾,初时在寺院里从事杂役,每于工作之余,阅藏撰文,后来发现不为寺众所认同,虽然心中对于时人之贬抑文教,深感不以为然,但是为了让大家“皆大欢喜”,我白天付出全部的劳力,勤苦工作,晚上才集中精神,挑灯夜读。平日我随众学习客家语言,和大家打成一片,到了住持长老开示时,我为他即席翻译,使当地各方人士都能共享法喜。一年下来,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住持甚至有意安排我到他派下的道场法云寺担任住持。

一九五二年,我应邀来到宜兰弘法,以现代化的布教方式,吸引了一批青年来寺学佛共修,他们的活泼好动,不能为老一辈较为保守的寺众所见容,于是我时时居中协调,让老少都能“皆大欢喜”。直到现在,慈庄、心平、慈惠、慈容、慈嘉等和我谈到往事,还常常津津乐道地提及当年,爱姑每次总是只煮一碗素面端到我面前,并且当众言明是给我吃的。每次我都闻言不语,等到她走了以后,才分给大家同享。时光虽已不复倒流,但是欢喜之情却能永驻人心,成为大家共同美好的回忆。

及至来到高雄,建设寿山寺,开创佛光山以后,虽然追随我的徒众日益增多,“皆大欢喜”依然是我待人处世的圭臬。如果弟子只盛一碗饭,放到我面前,而别人却没有,或者侍者等到访客走了以后,才煮面给我吃,我都会面有愠色。

不仅如此,即使是年纪再小的徒众、徒孙前来请法,我也极尽“地主之谊”,招呼他们坐下、喝茶,请他们一起用餐、观景。有时遇上一些反应迟钝的徒众,听我叫了好几声,才“依教奉行”,旁边其他弟子看不过去,往往说道:“师父!您不要管他!”虽然常逢此情,但是天生“皆大欢喜”的性格实不易改。徒众常说我是“倒驾慈航”,我实在愧不敢当,自忖与观世音菩萨的拔苦予乐、普度众生相去尚远,不敢媲美,但愿以为模范,常随效法。

为了四处弘法的方便起见,十余年前,徒众建议我以车代步,在购买时,我总是在经济范围许可下,尽量选择容量较大的。近年,在旧车淘汰换新时,我干脆买了一部能坐九人的“载卡多”,希望给予更多人欢喜与便利。

有一次,我参加佛学院学生的结业旅行,环岛巡访各别分院时,我舍专车不坐,而和同学一起改乘大巴士,从第一车轮流坐到第四车,以期和大家都能有谈话的机会,好让师生们“皆大欢喜”。一些弟子恐怕我因此而无法休息,往往好心劝阻,我向来不逆人意,但是对干这些违背我个性的谏言,也只有心领了。每次出国弘法,我总不忘记沿途购买礼物,一回到山上,就立即聚集寺众,与大家分享旅途种种经历趣闻,然后举行摸彩抽奖,让大家人手一物。虽说各式礼物均非昂贵之品,但是透过轻松的联谊场面,希望大众都能从中领会“皆大欢喜”的意义与价值。

早年在北部宜兰布教时,南部的信徒请我前往说法,虽然路途遥远,为了让信徒们都能“皆大欢喜”,我不惮舟车劳顿,来往于南北之间。后来,在高雄开辟佛光山后,又应北部信徒的请求,在当地建立别分院。有一天,曾经帮我设计殿堂,籍属客家的工程师谢润德居士向我抗议:“您为什么只在闽南人的地方建寺,而没有在客家人的地方建寺呢?”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因此就在桃园、新竹、苗栗、头份等地陆续设立道场。不多时,东部的信徒也频频邀请我们前往建寺,屏东、潮州、花莲、台东等地的讲堂又于焉兴建。当别分院在台湾各地一一成立时,海外侨民又一再陈情,希望我们能解除其精神上的饥渴,就这样,在“皆大欢喜”的理念之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佛光山的标帜竟然在全球树立起来。

外界人士经常很好奇地问我:“在海内外普建道场,是很花钱的事吧?”的确,我们在硬件建设上需款甚巨,但是更多的经费是应当地信众的请求,就地筹措而成,为的也是希望满其所愿,让各地的信徒都能“皆大欢喜”。

佛光山固然是以文教起家,但是并没有偏废慈善事业,所以我们不但办杂志、编藏经、搞出版、设学校,也同时成立云水医院,设置急难救济专户,兴建老人精舍,办理育幼院;佛光山虽然以弘法为家务,但是也重视修行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遍设道场,讲经弘法之余,也成立修持殿堂,举办禅坐、念佛、礼忏、抄经等共修活动。但看弟子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得其所,佛光人都能“老有所安,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信徒们也找到适合自己根性的修道法门,那种人间佛教本自具有的蓬勃朝气,从每个人的身上散发出来,不就证明了“皆大欢喜”正是弘法利生的最佳体现!

曾经有人说:如果要跟一个人过不去,就叫他办杂志。也有人说:如果要跟一个人过不去,就叫他办佛学院。回想多年来办杂志与办学院的经验,我觉得这些话诚然不虚,但是,办杂志或者办教育的艰辛,比起教养徒弟的困难,可谓万分不及其一。

如果不算以百万计的在家信徒,我的出家弟子已逾千人,入室不退转的在家弟子也千人,包括老、中、青、少,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各人脾气性向不一,工作立场也互有差别,融和之道无他,尽在令其“皆大欢喜”而已矣!

直至今日,每年期头人事调动之际,我总是分批约见即将从佛学院毕业及实习期满的学生,耐心垂询其理想志趣、技能所长、学习心得,甚至家中情况,然后给予适当建议。曾经有不少弟子劝我不必这么辛苦,依常住需要分派职务即可。然而基于我向来“皆大欢喜”的做事原则,实在不忍见到他们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上,苦苦煎熬,所以即使再忙再累,我也抽出空档,一一面谈。

对于弟子们已经作好的决定,我即使不觉满意,也不轻易说出一句否定的话。弟子有许多事情我根本不知道,偶尔在无意间知道了,我也不会怪他们不和我说,我以为自己能够担当最好。一旦他们出了纰漏,我不但不严辞责备,反而体念他们心中的焦急,给予种种指导,并且集合相关单位,共商良策,一起解决问题。徒众和我应对,言语上偶有不当,我也不太计较他们的无心之过,顶多以幽默的口吻反嘲一记,在不伤感情之下,让他们自己省悟。如此一来,不知杜绝了多少意见纷争,泯除了多少代沟问题,无形中也带动了全山徒众“以和为贵”的风气。开山近三十年来,不曾有过什么纠纷,自忖与我“皆大欢喜”的性格应该很有关系。

我不但费心促使全山的徒众“皆大欢喜”,也尽力让山下村庄居民同感悦乐。多年来,我出资铺路修桥,争取装设自动电话,设法接通自来水管,制造就业机会,设立普门中学、普门幼稚园、星期学校、民众补习班,让莘莘学子可以读书进修,从多方面为民谋福建言。每逢年节,我邀请附近村民来山同乐,摸彩抽奖,给予红包;寻常时日,我也责成有关单位,义诊施棺,冬令救济,寻访疾苦,总希望做到“皆大欢喜”。

今年(一九九四年)三月份的“台北七号公园观音事件”轰动了整个台湾,当事人各执其理,僵持不下,颇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防止事态严重,危及社会安宁,我秉持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在忙碌的行程中,安插时间与昭慧法师、林正杰居士等佛教界人士晤谈,同时也拜访市长黄大洲先生与耶稣教灵粮堂的林治平先生,大家沟通协调,终获圆满解决,佛教徒留下了观音,耶稣教也充分表现了尊重的美德。事后,卫星电视台的李涛先生就这个事件采访时,问我如何使结局“皆大欢喜”?我答道:在当初参与时,就希望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多年前,台湾劳资冲突时有所见。有一天,我召集全山约六百名员工开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示威游行,摇旗呐喊,要求加薪?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不意大家竟一致说道:“我们不要钱,我们在佛光山有信仰,有欢喜,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可贵的了!”我不禁在内心赞叹:诚哉斯言矣!

无奈我虽有“皆大欢喜”之心,然而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佛光精舍、仁爱之家的老人口味咸淡不一;经常要求出家的男女青年,未能全满其愿;要求短期出家修道的人过多,未能全部录取;另外,这个世上更多的要求,我无法全部满足所求,也自感惭愧不安。

人类要达到真正的和平幸福,必须要让大家“皆大欢喜”,而要求事事“皆大欢喜”,则有赖当事者抱持“皆大欢喜”的诚意,多方沟通,费心协调。

(一九九四年八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