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游戏 > 往事百语② > 一半一半

往事百语② 一半一半

作者:周远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2:29:31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我们经常看到报章杂志上将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半:自由民主的一半与**独裁的一半。其实不仅政治体制如此,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世事都是“一半一半”的:白天“一半”,黑夜“一半”;陆地“一半”,河海“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贫穷“一半”,富有“一半”……随着时移世迁,“一半一半”虽然互有消长,却无法使这“一半”全然统治那“一半”,然而就因为如此,人生才有无限的希望。

记得十九岁那年,佛学院老师推荐我就读教育学院,并且还为我报了名,但是因为师父不准,只得放弃;数年后,我的一本著作经日本大正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班审核通过,虽然已经办妥入学手续,但是也在种种因缘下,没有去成。尽管我失去世俗上这“一半”耀眼的学术地位,然而却因此在佛门的那“一半”里找到更宽广的天地,成为代佛宣扬真理的使者。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间原本是“一半一半”的,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里出人头地,因为还有另一方天地等待我们去开拓。

正由于有了这种认识,所以我一直很庆幸自己生来字写得不好,也没有流畅的口才。因为如果我才艺纵横,善于挥毫,也许只是继续在自己的天分上用功罢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享誉书法界的和尚,而无法在其他方面努力,广利众生。如果我天赋异禀,具足语言三昧,可能这一辈子都在台上讲说,而不去发展行政策划的潜能。或者我凭着滔滔雄辩四处弘法,而忽略了对义理的深刻体会,因而不能讲出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的佛法。所谓“天妒英才”、“红颜薄命”,“一半一半”的世界看似不圆满,其实正是人间最美好的献礼,我们应该抱持欢喜的心情来看待,因为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会虚怀若谷,努力精进;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曾经学习日文四次,也曾经自修英语,但都没有成功,幸好我还有一点中国文学基础,凭以讲经写作,度了许多在家出家弟子,现在我到世界各国弘法,徒众都争相为我口译,乃至我的著作也翻成各国语言,在全球流通。因此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半”,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具备的“一半”长处,加以发挥应用,自然能得到努力的成果。

天主教光启社的丁松筠神父曾经对我说:“如果你生长在西方,一定会当神父;如果我生长在东方,也一定会去做和尚。”人类虽然在种族、职业上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肯随顺因缘,在自己的“一半”天地里奉献心力,对人类同样都能有所贡献。

我生长在以米饭为食的中国南方,但是我却具有北方人的性格,也能习惯北方的面食。我年少在丛林古刹中参学时,常常走上百里的山路,前往各地帮忙佛事,没想到数十年以后,我经常搭乘陆、海、空各式交通工具,坐上十数小时,奔波各国讲经弘法。由于这些“一半一半”的经历,我无论到哪里,都能称心自在,不为“一半”所拘。

虽然如此,当两个“一半”的世界有所冲突时,我必须衡量得失轻重,有所取舍。例如,我性喜宁静致远,却又深怀度众愿心,在数度挣扎之后,我决定舍弃隐居山林的喜好,走向社会,服务人群。我从小过惯简单朴素的生活,近几年来,承蒙弟子们对我好意关怀,为我建设美轮美奂的房舍,供养我珍馐美味的饮食,但是我觉得拥有享受的生活未必尽善尽美,因此我还是宁愿在清茶淡饭的日子里自得其乐。虽然舍弃了“一半”,却使得另“一半”更丰富,所以不仅不觉得遗憾,反而感到更加充实。

经常听人说:“你们学佛的人既不讲究华衣美食,又不懂得享受作乐,人生不是太消极枯燥了吗?”难道华衣美食,享受作乐才是积极的人生观吗?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佛教徒深深体会到五欲六尘的虚妄颠倒,因此从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从事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的工作,这样的人生不是更积极进取,更富有意义吗?社会上有许多人为了功名利禄,只知道争先恐后地汲汲钻营前面那“一半”的世界,而忽略了后面这“一半”宽广的世界,结果越往前推挤,门径越窄,到头来弄得鼻青脸肿,跌得粉身碎骨,难道这就是快乐幸福吗?

回想三十年前,我目睹许多同道纷纷前往都会弘法,于是独自一人跑到深山办学,没想到反而培养了许多僧才,对于佛教的弘传收效更大。十年前,我从住持岗位退居下来,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往国际佛教发展。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古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正是在点破人类迷妄执著的盲点。

虽说后面“一半”的世界宽广无涯,但是只要我们抱持崇高的理想,精进不懈,前面“一半”的世界即使是困难重重,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像科学家们花费无数心血,于一九六九年发射太空船,送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刹那,虽是一小步,却使得地球的人类在宇宙中迈进了一大步。由此可见,无论是往前面“一半”的世界跃进,还是向后面“一半”的世界跨步,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不运用智慧,谨慎于“一半”的选择。

记得三四十年前,当我的著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改编成电影、广播剧时,曾经引起教界人士轩然大波,他们认为将佛教故事写成剧本,无疑是在亵渎神圣的佛教,我始终不为所动。但后来大家发现社会人士由此而接触佛教者越来越多,于是渐渐效法,无形中带动了台湾佛教艺术,进而在文化水平上有所提升。有许多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然而就此看来,只要我们肯坚持立场,差误欠缺的开始也能造就将来好的“一半”。

禅宗有一则公案令我动容不已:一名禅师收了一个劣徒,在寺院里恶行恶状,屡劝无效。有一天,其他的弟子实在忍无可忍,一起来到方丈室,向禅师请愿:假使再不令他迁单,大家只好全体离开这个道场。禅师回答:“如果连佛门也不能包容他,让他流落到社会上为害众生,影响岂不更大?”弟子们听了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那名劣徒在慈悲的感化下,也逐渐改过向善。放眼我的弟子之中,不乏聪黠难驯之人,在循循善诱下,现在都成了佛门里的精英。《大乘起信论》将一心分为二门:念念生灭的妄心就会渐次转化为虚静灵明的真心。所以,尽管世间,善人“一半”,恶人“一半”,只要善人肯用无比的耐心引导劝诱,善恶也不是绝对的。

去年(一九九四年),《唐太宗》一剧在电视上演时,制作人周游女士与摄影队一行来到台北道场,希望我在片头为该剧说几句推荐的话。我当时明知这样一来会遭到讥议,但是为了想要多度化一些演艺界的人趋向佛道,所以还是勉为其难,应允成事,称赞唐太宗的英明果决。果然后来接到电话、来函,纷纷指责法师不该作商业广告,其实我未收分文,并没有商业行为,而且唐太宗的确是一代名君,但已百口莫辩。不过,事实证明我的牺牲有了成效,周游女士日后所拍摄的影片,的确也注重到佛教的因果观念,提倡修善断恶,对于大众人心的净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