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我的三国大改造 > 58.逃

我的三国大改造 58.逃

作者:大季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27:38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

在投降不甘和坚守无力中摇摆不定的扶罗韩,等到前往云中查探的亲信们回来眉飞色舞的解说后,终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扫了一圈身旁若有所思、脸色复杂的部落头领们,嘶哑着说道:“投降吧!”

汉灵帝中平四年,对于日渐衰败的东汉朝堂来说,实属于多事之秋,边疆接连发生的反叛即是大乱前的征兆。黄巾、黑山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耗尽了大汉忠义之士最后的一点骨血,尤其是在去冬胡虏大举南下劫掠中,大汉无力抵御致并、幽、冀三州一片糜烂,令无数心怀黎民之士扼腕叹息,而朝堂中枢依然歌舞升平,于倾覆危机之中尚不自知。

眼见大汉虚弱的异族们虎视眈眈,不时溜进来咬一口;更有心怀异志的野心家趁乱不断冒头,为满足私欲里结外连祸乱一方。

先是边章、韩遂等人在凉州作乱数年,勾结羌人、挟裹官吏,呈愈演愈烈之势,知道发展成攻略三辅、进逼皇陵,汉灵帝才慌忙调集皇甫嵩、张温等重臣名将前去征讨。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于缺兵少将境地的汉军,就算是由百战名将率领也是百多胜少。

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另想两个馊主意:一个是扶持、利用当地豪强参与镇压;另一个是打破数百年来征兵惯例,强行征调附汉的边塞胡族随汉军出征。前者使之诞生了像董卓、马腾等割据一方的军阀;后者则更是引起了边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大大加速了汉王朝走向名存实亡的步伐。

在这种境况下,继西凉发生叛乱,在兴汉军挥师东征平城,拿下雁门关的同时,大汉北疆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张纯、张举两兄弟勾结乌桓王丘力居造反。二张反叛是因为对上官不满,而乌桓人的反叛,则是由汉庭强行征调族中青壮赴凉平叛引起的。

叛乱谋反的理由千千万,但最终结果却是百姓跟着遭殃。二人皆为汉之北疆旧吏,且官职不低,熟知大汉军政虚实,所以为祸更甚;再加之去冬参与劫掠已尝到甜头的乌桓人,双方一拍即合,里应外合。不几时,还没有从胡人肆虐后的悲惨中恢复过来的大汉北疆,转眼间就又陷入无尽的兵荒马乱之中。

攻城破县、斩杀汉吏……一直将战火燃烧到冀幽青徐四州,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整个大汉北疆数州只有骑都尉公孙瓒率部勉力相抗,但无奈兵微将寡,而乌桓骑来去无踪、飘忽不定,所以是越剿越乱。

从夏到秋,眼看这场动乱不仅无法扑灭,而且已波及到一向为大汉富庶之地的冀南,无兵可调、无将可派的汉灵帝眼珠一转,听了近侍张让等人的进言,一纸征召令又下达到南匈奴单于羌渠手中。于是,尚对大汉心存忠义的羌渠派其子於夫罗,率领数千不情不愿的匈奴骑兵,前往幽冀前线参与平叛。

眼看四处烽烟,却不修兵事,勉强维持京畿安全的御林军也是人浮于事,毫无战斗力,只得玩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而这场游戏终于在第二年,以南匈奴发生内变、倾向大汉的羌渠被杀为代价,画上了句号。其结果是:凉州韩遂、诸羌还在攻略三辅;张纯、丘力居等依然四处驰骋肆虐;而又添匈奴动乱……

纸里保不住火,一封封军情告急的奏疏将汉灵帝从醉生梦死中惊醒,不愧是当政二十载的皇帝,即使昏庸但皇室素养仍在。于大厦将倾之际幡然悔悟的汉灵帝,接连下了数道补救诏令,以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汉社稷。

其中两道可称为明君之举:一个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平乱力度,改刺史为州牧,分派皇室干才赴各大州就任州牧。最正确的就是将在塞外胡人中有崇高威望的刘虞调为幽州牧;一个是于御林军军中选拔精锐,设置西园八校尉,擢升心腹、俊才为统领,其中就有未来演变为乱世枭雄之一的曹操。

想法确实挺好,所行措施如果放在盛世时绝对会大大增加中央集权的力度,只可惜现在是社稷将倾、人心已散的乱世。享乐一世的汉灵帝已经醒悟的太迟了,况且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这些看似振作的举措,在他的突然薨毙后,通通变成了野心家自立征伐的借口,加速了大汉王朝名存实亡的步伐。

幽冀等地的战火总算因刘虞的到来,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乌桓王丘力居退了,张氏兄弟自然也蹦跶不起来了,将军也不做了,天子也不干了,纷纷溜之大吉、逃亡塞外……。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