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新顺1730 > 终章 九三年(卅一)

新顺1730 终章 九三年(卅一)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1:4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到底哪个是椟、哪个是珠,这是个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

均田派所谓的珠,或者说他们所说的阶级,其实更类似于阶级的原初概念,即历史上圣西门对于阶级的初步理解。

本身大顺这边就是三歪经唱主角,加上现在大顺的经济基础距离不歪经的经济基础还差一些,故而他们嘴里所言的“阶级”,基本上还是历史上圣西门主义说的“实业家、银行家、工匠、天才、手工业者”之类的范畴,是个很笼统的东西。

均田派虽然其实现在仍旧不成熟,但就思想下,已经有了点深度。

虽然说,这种深度,是从刘玉说的那种变种的“马尔萨斯经济学”、或者说逆练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引申出的,和刘玉的本意相差有点远,甚至有点偏到考茨基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上去了。

但于此时、于现在这个西历1793年的时间点,他们的想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均田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他们的意思便是说,的确,大顺相对于世界别处,拥有很强的手工业基础。

但是,这种手工业、或者说工业,尤其是刘玉改革之前,并不是很健康。

这种手工业的强势基础,是以“地租、征税、剥削下的农业盈余”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是畸形的。

典型的,如之前大顺的京城、法兰西的巴黎,就是这种类型。

京城的消费能力,靠的是征税、发饷、俸禄、贵族地主的地租等等。

这些工商业,是服务于三歪经理论中的“有效需求者”的——包括说法国的巴黎,工业起步也是以奢侈品制造业起来的。

但是因为大顺的体量足够大、底子足够厚,是以当刘玉改革之后,对外扩张夺取市场后,依靠之前这种不健康的手工业底子,很快在对外扩张中先发地区转型成功。

但对内地而言,许多县城、州府,其手工业、商业的对象,是【农业剩余占有者】。

而这种经济模式,上限是不足的,并且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化的进程。

于是,均田派的意思,是说,工商业要发展,那就必须破而后立。

将对象,从【农业剩余的占有者】,转为【农业的生产者】。

而之前以此为依托的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必然是痛苦的,但若不完成转型,那么上限就卡死了,最后大家都得完犊子。

又因为,大顺的情况特殊,亦即人均土地不足的特殊情况,使得就算均田,那么【农业的生产者】本身,也没有太强的消费能力。

那么怎么办呢?

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让农业的生产者,以某种方式,不得不购买工业品,甚至包括大型机械等如果小农没需求那就想办法让他们有需求,从而打下工业基础。

要么,利用现在的现实,即大顺在海外有广袤的可耕种土地的现实,让农业的生产者垦殖迁民,从而让他们有自身吃喝之后的盈余来购买工业品。

最终,将之前畸形的、不健康的手工业、或者说工商业城市,转型为健康的、不畸形的、以农业生产者而非农业剩余占有者为目标的工商业城市。

这种思考,这种考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什么黄石公扔了本天书就一下子顿悟了的。

而是因为大顺这边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一种思考和意识。

老马说:【大工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农村,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

这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这是道,而各国不同的情况和具体应对,是术。

在英国,是以圈地运动为体现的。

圈地运动,让英国的农村生产,从使用价值,变为了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但在大顺,由【大工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农村,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这个道,所衍出的术,要是照抄英国那就纯粹是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解决大顺的农村生产,以使用价值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情况?

其实,现在来说,很“简单”。

要么,屠掉两亿人口。吃不完,自然交换了。吃都不够吃,怎么可能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而进行生产?

或者说,效英国故事,把两亿人抓进“债务监狱”、“济贫院”、“债务奴”等。但问题是你都有本事把两亿人抓进债务监狱、强迫为债务奴了,有这等本事那还在地球干啥,直接建成地上天国吧。

要么,爆出来黑科技,亩产千斤粮。吃不完,自然就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生产了。

要么,迁民。在亩产至少几十年内无法提升的现实下——之前已经说过了,此时大顺的亩产和法国1910年的亩产差毬不多,而要继续提升若能修水利有这样的超级组织力,那么为啥不移民;而若没有这样的超级组织力,那么就得达到1913年德国哈伯的合成氨工厂在大顺全面铺开的工业化水平,这个显然也不现实——由是,得出迁民东进垦殖,是此时来看最现实的、也是相对来说最容易实现的。

当然,这是相对来说的。虽然也很难,比之让大顺短时间内搓到人均一战爆发时德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是简单一些。

要是没有殖民地、没有扶桑南大洋的土地,想要发展大工业,按照【大工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把全部农村,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的思路,那就只能是以某种方式,让农村强制性地提供大量的有交换价值的产品。

道理就这么个道理。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国各地情况不同,便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下。

好比说人家说的道理,是某个植物只能在25度以上的气温存活。北方扣了一堆大盆,结果你在南洋热带也扣一堆大棚,那就纯粹脑子有问题了。

当然,这不是说实学或者说科学,就没用,或者说就是椟,不是珠。

而是说,哪怕后世玩游戏,你学个技能,还得有个熟练度、还得砍木桩把熟练度刷上去。大顺现在手搓个发电机是一点问题没有、基础理论上也知道空气中有氮气理论上可以无限合成肥料,但距离应用和工业化生产,还早呢。

那么在这个期间,大顺的几亿人、尤其是几亿农村的人口,是不是人?可不可以过上百十亩地一群牛、老婆不纺织卖车包米去买布的日子?

要是大顺没打赢一战、或者刘玉没想办法在阿拉巴契亚山画线,那指定是不可能的。变不出来地,之前已经说了,按照《宅地法》的标准,大顺需要520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全地球也未必有这么多吧。

问题是大顺打赢了一战、刘玉也在北美埋了毛皮贩子和欧洲垦殖者的矛盾,并用人参贸易让法国毛皮人参贩子当了“龙虎将军”在前线抗住了新教徒农民的西进。

大东进运动,即便刨除掉显学一派的“工业主义”思维,即便只是大顺传统的农民耕作耕者有田的思路,也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

而工商业发展,或者说工业主义思维,本身就是大顺实学派的底色。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