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汉第一太子 > 人物解读——周吕令武侯:吕泽

大汉第一太子 人物解读——周吕令武侯:吕泽

作者:中丞佐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7:00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来咯~

这本书每100章,会有一次人物科普章节,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书中出现的热点争议人物,大家可以酌情阅读。

上架后的人物科普章为付费章节,请慎重订阅。

友情提示:本章节为文献综述内容,转载不得商用,抄袭必究。

非商用转载、引用请标明出处。

例:《大汉第一太子》第0010章节:人物科普——周吕令武侯吕泽。

※※※※※※※※※※※※※※※※※※※※

在开篇部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吕泽’这个人物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学说,吕泽在历史上非常牛逼,只是由于吕后驾崩后的诸吕之乱,而被史家上了春秋笔法;

也有的同学说,吕泽就是个凭着外戚身份,被刘邦提拔起来的小舅子,根本没有多牛逼,不然为什么百官公卿表、开国功臣表都看不到吕泽,《史记》《汉书》也没有他的身影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史记》作为参考。

而在研究《史记》,弄清楚吕泽的能力,以及在汉室开国前后的贡献、地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达成一致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并非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中立史官。

这一论点,我有以下几处佐证。

其一:太史公笔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司马迁看来,冯唐、李广二人似乎是怀才不遇,没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待遇,没能达到自己应该达到的高度,而且是被汉室的体制所压制。

但在司马迁自己所写的《史记》当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冯唐、李广二人并非怀才不遇,而是自作自受。

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汉文帝刘恒的马车行走在道路上,遇到了冯唐;二人聊了几句,刘恒就感叹道:如果我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抵挡匈奴人,该有多好啊?

听闻闻言,冯唐却丝毫不留面子的说:就算廉颇、李牧在世,也根本不会为陛下所用!

一听这话,刘恒便气呼呼的回了皇宫,越想越觉得憋屈,就又把冯唐叫入宫中,说道:如果我有什么错,先生可以私下指出来,为什么要当着大庭广众羞辱我呢?

冯唐的回答是:鄙人不知忌讳。

或许在司马迁看来,这是冯唐率真、刚直的体现,但我们稍一想,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我试着把冯唐和文帝刘恒之间的对话,用现代人的方式重现为下面这段场景。

某官员出行,遇到一位老者,就丝毫不摆谱儿的跟老者聊天下大事,最后感叹了一句:如果有人才帮助建设国家,那该有多好啊?结果老者说:就算有人才,也不会给你效力。

官员很生气,却没发作,之后私下找到老者,说:如果我的工作做的不好,老人家可以给我提意见,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下破坏官府的威严呢?老者说:我这人就这样,说话直。

试问什么样的掌权者,会重用这样一个情商为o的老人?

更何况是在封建君王时期,一个自认为业务水平相当不错的皇帝呢?

冯唐要是放在现代,怕是连村级别的单位都冒不出头。

所以,太史公笔下的冯唐易老,并非是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让他老,而是他自己绝了自己的仕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老人家,路走窄了呀……

回过头,看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好歹是情商问题,冯唐本身的业务水平未必有什么硬伤,但李广就是纯纯的政治巨婴。

同样是在《史记》中,景帝登基后的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以中央将领的身份驰援梁国,却在平叛过程中接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

简单分析一下吴楚之乱,我们就不难发现:景帝一朝的吴楚七国之乱,与其说是地方对抗中央,倒不如说是文帝刘恒旁支入继为嫡的后遗症。

原本皇位应该属于惠帝刘盈一脉,结果在吕后驾崩时,陈平、周勃等大臣内外勾结,血洗吕氏外戚,迎代王刘恒旁支入继。

此举非但使得齐哀王刘襄一脉怀恨在心,更是让其他的刘氏旁支心生邪念:刘恒可以旁支入继,我为什么不可以?

而在这样一场具备‘夺嫡’性质的内部斗争当中,梁王刘武的地位也十分微妙。

作为景帝刘启的同母胞弟,梁王刘武得到了长安中央的大力支持,原因是景帝刘启足够信任刘武,且梁国地处函谷关外,为关中东门户外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