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明文魁 > 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01:35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林府。

萧良有,叶向高,方从哲他们议了一夜,兴奋者,摩拳擦掌者有之,但也有不少人忧心忡忡,以及言出顾虑之意。甚至以往一向支持林延潮的门生,也是有些退缩。

夜深之后,党羽门生们各自散去,林延潮从大堂来到书房休息。

门生们的顾虑,他又怎么不知呢?

但眼下既行到了这一步,绝没有退回去的道理。

这才坐下,陈济川即前来道:“相爷,你吩咐的事,我办好了,这是底薄。”

陈济川将一本几十页的账簿放在林延潮面前的桌上。

林延潮看着帐薄道:“吾入阁为相三年,眼下为一品宰相,年俸不过米十二石,银一百八十五两,皂吏银一百三十两,钞六千。”

“但这三年收得炭敬,冰敬,别敬等等却有这么多了……你随我去库房看一看。”

说完陈济川掌灯跟着林延潮来到库房里查点。库房外有六位家丁日夜守候着,见是陈济川,林延潮立即开锁开门。

但见金锞子,银锭子高高低低摆满木架子上,此外还有几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也是放满了散碎的杂银。

林延潮看到这里不由感慨。

这些钱都是入阁三年来各地督抚,官员进京所赠。

地方官员进京要以炭敬,冰敬,别敬的名目,给京官好处,这是官场常例陋规。

这几品官都有几品官的待遇,如林延潮这样宰相又是多少?

当年另一个张文忠,以清廉闻名的嘉靖阁臣张璁感叹。

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

大意是‘部院大臣是内阁的府库,而地方官员(监司)又是部院大臣的府库。’

当年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曾开了一张单子,里面列举作为一名淳安知县一年仅常例收入,一共是两千七百多两。

若一名官员仅收常例而不向下面另行摊派索贿,在明朝已称得上清官,这样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海瑞之所以称为大清官,是因为他连这笔常例的收入也拒绝了,因此家里连肉都吃不起。

嘉靖朝一位清知县,三年收入就有近万两。这些银子不少就是以火耗的方式,然后又被他们用作进京打点京官的炭敬冰敬别敬等等。

明人笔记有记录地方官的人情来往,如上司票取,抚按荐谢,考满朝觐,有费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银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没错,除了正常孝敬外,若是求人比如官位升迁调动,遭弹劾请人消灾,都要另外用钱摆平。如此想让地方官清廉何其困难。

然而后者的钱,林延潮入阁来却一两没收。当然聚贤不避亲还是必须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至于三年宰相……”

林延潮如此自嘲言道,当然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清朝说法。

也就是一名知府,仅收常例三年也能有十万两身家。林延潮还记得自己老师林烃,他任太平府知府时,当时太平府有规定,每年可从芜湖关上缴千余金为郡守费,但林烃不要,并取消了这个旧例。

此举被赞为清廉的典范,可以拿来大书特书。但明朝官场上能有几名官员如海瑞,林烃这样拒收常例。

看着一脸不明所以的陈济川,林延潮道:“这十几万两的常例银子,都是各地官员的孝敬,我入阁以来一文没动,眼下分作两拨,一半拿去给学功书院作办学之用,一半作资助京师寒家子弟作读书之用。”

“相爷……”陈济川吃了一惊。

林延潮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此事我考虑许久了。年少可以拿读书当稻粱食,现在觉来还是稻粱好。”

“我把钱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稻粱是稻粱,读书是读书,不要混为一谈!”

林延潮想到这里,看了库房外自己府邸一眼。

百十个仆役丫鬟,车夫家丁等,维护园子花费,自己与家人的衣食住行每年没有一两万两银子确实也打不住。

但老家的产业,钟骡子那的干股,维持这份宰相的体面已是足够了。

到了他这个位置,求财已是没意思了。

四十四年后明朝灭亡,再多钱也是白搭。

国在家才在!

林延潮道:“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要革除天下之积弊,首先持身一定要正。持身不正,别人就有了攻讦你的借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就是欲正人则先正己。”

“但这散财之事,切记不要铺张,更不要装作不经意放出话去,此事我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求一个心安。”

林延潮似与陈济川吩咐,又似自言自语。

“相爷,我明白了。”

陈济川看向林延潮目光间流露出仰慕之色。

这一夜间,雨时而下,时而停。

而沈府上,灯火却燃至通明。

右中允陈之龙、户科都给事中姚文蔚、工科给事中钟兆斗、吏部员外郎贺灿然,刑科给事中钱梦皋、御史张似渠、御史康丕扬皆聚于沈一贯的府中通宵达旦的商议。

由他的门人组成来看,沈一贯确实在言官中颇有势力。

“吾与林侯官非敌,然而他坐这个位子上,吾与他之间就不能不有瓜葛,此乃君子之争。”

这番话倒不是沈一贯违心之言。

另一个时空历史上,作为首辅的沈一贯曾与天子提出设立商税,主张在商税朝廷与地方对分分账,但却被天子拒绝。

沈一贯提出商税是替换矿税的折中之法,但林延潮却是为了通商惠工,二人尽管方法相同,但初衷不同,却是差之万里了。

听沈一贯这么说,陈之龙等纷纷点头。

沈一贯踱步一阵,走到案几边驻足,但见他手抚几上青瓷缓缓道:“他主张收商税,老夫不反对,他主张通商惠工,老夫也不反对,但是他要火耗归公,这加征加派之名老夫岂可受之,这一次老夫却不能不站出来说话了。”

陈之龙道:“恩师,此耗羡归公之事一出,林侯官即入众矢之的,不仅百官反对他,百姓也是反对他,此乃自取灭亡之道。”

“是啊,要使银钱流通,可以以新币为京官武将俸禄或定两分耗之法,而火耗归公之议,乃林侯官自取其败,只要恩师能在廷议不动不移,满朝的官员都会站在恩师一边。”

沈一贯沉吟半响道:“你说得不错,但林侯官素来谨慎,这一次却敢如此大张旗鼓,莫非背后有圣意?”

陈之龙笑道:“恩师,若百官反对,林侯官再有圣意又如何?岂不见王太仓如何。”

沈一贯闻言点点头,疑心尽去。

次日。

林延潮,沈一贯奏请廷议,得到天子允许后,下发揭贴至参与廷议的官员手中。

并且廷议参与官员进一步得到扩大,增为京师三品以上官员。

看到揭贴的内容,京城的官员们可谓尽是哗然。

按照规矩,在参加廷议之前,与会官员事先不准串议。

但不与会的京官仍忍不住至与会官员门上走动,其中言论多是反对此议的。

甚至有官员义愤填膺地公然抨击林延潮此乃残民害民之举,加征加派之实。

不断有门生将朝野上下的舆论禀告给林延潮,不少人建议在此议款项上有所松动,减少反对压力。

然而面对众门生的劝阻,纵使八风吹来,林延潮仍不为所动。

孙承宗来至文渊阁时,但见林延潮正端坐阁中以密揭的方式向天子进言。

“师相!”

林延潮停下笔来,笑道:“稚绳,你来了。”

孙承宗上个月又升官了,晋为太子宾客正三品,仍掌詹事府事。

孙承宗坐下后,但见林延潮心无旁骛地写完最后几行,然后拿起纸张命王衡盖印发宫里。

但见林延潮笑道:“以往事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今可谓惊天动地了。你看各省督抚已是来信予我,支持耗羡归公之事。”

孙承宗道:“师相,学生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林延潮看了孙承宗一眼,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

屋内气氛已冷,寒若冰窖。

孙承宗连忙道:“学生绝无反对火耗归公之意,只是觉得此举容易引起百官相攻,师相为官一向谨慎,为何这一次冒如此风险?”

“学生斗胆直言,俯请……俯请师相海涵。”

林延潮叹道:“你还是依旧如此直言不讳。”

“这些年来,已经越来越少人如此劝我了,特别是石东明致仕回乡之后。”

石星在朝中与林延潮不和,屡屡在廷议上顶撞,最后林延潮忍无可忍,在一些事上为难石星。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