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北洋枭雄 > 第50章 第三协之争

北洋枭雄 第50章 第三协之争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18:18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袁世凯手下的北洋新军扩编应该从庚子年前夕主政山东开始,那时候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山东巡抚,任上以清剿义和团兵力不足等借口,一方面是扩张充实武卫右军的兵力,另外一方面也是通过整编山东旧军弄出来了一支武卫右军先锋队。

等到李鸿章把辛丑条约签订也就是1901年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那时候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掀起了第二轮扩张大潮,首先是吞并整合了南洋张之洞手下的自强军三千余人,然后大张旗鼓的编练北洋常备军,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北洋常备军左镇就已经初具规模。

这个时候袁世凯并没有满足于左镇的编练成功,而是迅速的举起裁汰练新的旗号,准备整改直隶旧军,抽调精锐、挪用旧军经费用以编练常备军右镇。

如此也就是北洋常备军第三协的编练缘由。

而在以上的北洋大扩军过程中,短短三年时间不到,袁世凯的嫡系新军就从不足万人扩充到了将近四万人,在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中,士兵的来源是最好解决的,大批良家子等着进新军领高额军饷呢。

而军费的问题虽然也困难,但是袁世凯弄钱的手段不比李鸿章弱多少,左腾右挪之下也可以勉强维持北洋新军的扩张,但是扩军中所需要的大批合格军官就很难解决了。

由于袁世凯的嫡系基本来之武卫右军,而武卫右军原本的军官数量也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扩张的军官需求。

基层军官还好一些,前几年的天津武备学堂、现在依旧在办的武卫右军随营学堂都为北洋或者个体系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基层军官,而且现在袁世凯又是陆续开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等一系列的以快速培养基层军官为目的的军校,所以基层军官虽然略有紧缺,但是总体问题不大。

但是中高层军官却是很难解决了。

这担任连、排级别的军官营、团,甚至旅、师军官是完全两码事,前者北洋体系自己就可以短时间内培养大一批出来,然而后者的话就困难的多。

要培养一名可以指挥一个协甚至一个镇的将领,是需要时间的,不管是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担任实职来磨练,还是说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选送到外国留学,这些方式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样对于合格的人才稀少,大扩军中又继续高级军事人才的北洋体系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了。

为此袁世凯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快速提拔嫡系,也不管合不合格,提拔了再说,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在武卫右军时代担任一队领官,甚至哨官的低级军官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就快速晋升到了一营管带甚至一标统带的职位,比如说王占元、鲍贵卿、卢永祥等人前几年顶多也就是一队领官,甚至只是哨官的人,但是现在已经是清一色的一标统带了。

这些原先只是低级军官的人都得到了迅速晋升,那么作为北洋体系少数几个有学历、有才能、有资历的赵东云,升迁速度就更快了。

仅仅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从统带到统领的转变,成为了北洋体系了少数几个协统之一。

尽管他的第三协现在只是个空架子,但是不管怎么说,赵东云的职位已经是越过了一群王占元、曹锟、卢永祥等北洋第二梯队的诸多军官们,率先成为了掌管一协的统领,如此也继续保持了他作为北洋第二梯队领头人的角色。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