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唐新世界 > 药王

大唐新世界 药王

作者:雪山的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16:45 来源:笔趣岛

药王孙思邈,一生传奇。

他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

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今铜川耀州区)附近,他自幼博览群书,但因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

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到二十岁左右,他已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所以“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

除医学书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无所不读。

到青年时代,孙思邈已是个知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并兼通佛学思想的颇有功底的学者了。

大约将近四十岁以后,他看透了当时的统治集团之间相互勾心斗争、彼此倾轧杀戮的本质,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他鄙弃仕途,离开家乡,先后秦岭深处的太白山和终南山开始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

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阴堂流注》及扁鹊、仲景、仓公、华佗、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家的《经方》,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对药”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除此之外,他也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即预测祸福、卜筮吉凶、符录消灾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除了熟读经典探究医理,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

在长年为方圆数百里内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孙思邈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各种多方求治辗转数医而不效的疑难杂证,一经孙思邈诊治多可手到病除。

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声噪山林,而且已经誉满京师。

孙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间,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年间,到李渊建立大唐之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鹤发童颜,身强体健。平日里,除非事出紧急,他从不骑马,从来都是以步代车。

李渊占据长安之后,数次前往终南山寻访孙思邈,都未如愿。至武德四年,天下渐有升平之势,和平年代指日可待。孙思邈主动出山,帮助大唐医治百姓。

他只是以医师自称,不担任任何官职。将自己毕生的医学理论与实践付诸大唐的众多医官,不知拯救了多少生命垂危的大唐百姓。

李渊为其高风亮节所感动,但他又不愿做官、不慕虚名、不爱钱财,竟然不知道如何感谢于他。

孙思邈信奉老庄的道家学说,李渊于是和他共同探讨老庄,为其渊博的学识所震撼,于是称他为“孙真人”。

孙思邈为人谦逊,自称‘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他对李渊的仁德还是满意的。

他答应李渊,一定会把自己毕生所学,编成医书,造福当代,传之后世。

后来,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成为中华医学名著。他本人一直活到唐高宗永淳年间,在一百四十余岁的高龄享尽天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