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章献明肃皇太后 > 第464章:皇后临朝(3)

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464章:皇后临朝(3)

作者:十里木樨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12:18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刘敏和丁谓结成同盟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位,丁谓变本加厉地诬陷寇准造反将其贬于海岛;致死寇准客死他乡。

丁谓似乎觉得自己为刘皇后做了一件顶天立地的事,但刘敏并不买他的账;决心除掉丁谓这个横在朝廷的奸贼。

刘敏视丁谓是奸臣,只能说明她的手段高明。

西汉朝的吕后称制后,所接管的政权并不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权;相反,它的内部矛盾重重。

在中央,朝廷的重要官员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势力庞大,难以驾驭,并不太把吕后放在眼里。

地方上,刘邦把他的儿子们分封为诸侯王;每个诸侯王统治着数十个城池的广阔封地,而且对吕后心怀不满。

矛盾的关键在于,朝廷大臣和诸侯王认为天下是刘家的天下;异姓没有资格执掌朝政,尤其是吕后这个女人执政;在当时男权世界中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但是,吕雉毕竟是刘邦的皇后;打天下的过程中辅佐刘邦,威望颇高,且吕后刚毅果敢、心狠手辣、老谋深算,朝臣对她敬畏有加;诸侯王作为她的子侄辈也是敢怒不敢言。

吕后深知,要积蓄力量,巩固政权,就必须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对大臣和诸侯王进行拉拢和监控,对于反对者要进行无情的打击。

经过多年的经营,吕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副丞相審食其等就是吕后的得力干将,而大多数朝臣也迫于吕后的威力不敢不支持吕后。

除此之外,吕后还大力扶植吕家的势力;封其侄吕台为吕王、吕禄为赵王、吕产为梁王,其他吕姓宗亲有6人封侯。

这一举动公然违反了刘邦规定的“非刘姓不封王”的制度,引起了许多大臣和诸侯的不满;丞相王陵极力反对,不久后就被明升暗降派去当皇帝的老师了。

其他的大臣如副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则曲意逢迎,保住了自己的官位。

吕后知道许多大臣,特别是诸侯对自己专权不满;于是采取了怀柔政策,把刘家子弟和刘邦的一些功臣封侯,以拉拢大臣和诸侯王,减小自己的反对力量。

同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诸侯王以监视和控制他们。

可是,事与愿违。争夺权力的斗争还是在刘氏和吕氏两大家族之间爆发了。

汉少帝首先发难,他怨恨吕后杀了他的母亲,说:“我长大了一定会报仇!”吕后大惊,赶忙以皇帝得病为由废了汉少帝另立恒山王刘弘为皇帝。

赵幽王刘友是刘邦的儿子,受封赵王;刘友妻为吕氏之女,因刘友另有宠妾,吕氏女向吕后诬告刘友欲反叛;刘友放话说:“吕后死后,我一定会讨伐吕氏家族。”

吕后大怒,将赵幽王囚禁起来,活活饿死了他。

赵共王刘恢也被身为吕后侄孙女的妻子欺凌,悲愤自杀而死。

而朱虚侯刘章对吕氏专权甚为不满,在一次酒宴上,以不遵酒令为由,杀了吕后的一个族人。

刘氏和吕氏的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只是吕后的权力和威望压制着这双方蠢蠢欲动的力量,谁也不敢先动手。

吕后也被这多年的纷乱如麻的宫廷斗争弄得心力憔悴,加之年事已高,执政了7年的吕后终于一病不起。

吕后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死去,吕氏家族必定会遭灭顶之灾;于是在她临死之前任命两个侄子赵王吕禄和梁王吕产为禁卫军——南军和北军的统帅,掌握军权,以防不测,并叮嘱他们说:“我吕家的人为王,大臣们都不满,我死后,恐怕大臣们会发难,你们一定要控制住军队,以防受制于人。”

吕后说完这话就去世了。事后,形势的发展果然如吕后预料的那样;诸侯王不满吕氏专权,齐国首先起兵讨伐吕氏,太尉周勃也在长安控制了军队,最终诛灭了吕产、吕禄等吕氏一族。

刘敏出身贫贱,做了皇后没有自己的势力;在寇准欲将她赶下台的情况下,只能跟丁谓结为同盟;说白了,刘敏只是想利用丁谓。

寇准是两朝元老,在他的周围有一批共同理念、传统的儒家士大夫。

刘皇后在这些儒家士大夫眼里,一则违背祖制,“牝鸡司晨”有违天道,并且僭越了太子的权力;再者,刘皇后的草根出身一直为士大夫诟病、双方有着宿怨。

古人对女主当权,一直非常忌惮,这是男权社会性别歧视的产物。

在刘敏的目标中,有一部分是对权力的追求;但其要建设好宋朝的愿望与朝臣并不矛盾。

寇准如果处理得好,双方可以形成共治的局面;但这些正人君子固执己见地以刘皇后为斗争对象,终于成功培养出了一个合格的对手。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