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清末枭雄 > 第七十七章 商贸区风云

清末枭雄 第七十七章 商贸区风云

作者:雨天下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34:4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在商贸区的一系列基础建设之前,备受瞩目的公用机构建设不是道路,实际上乃是巡警处的办公用楼以及运转经费。

由于饱受治安困扰,不管是商贸区衙门还是各国领事,实际上都非常支持巡警处的筹建以及运作。

为了让巡警处不受经费紧缺的困扰,在各国领事的协助下,商贸区衙门向数大洋人银行借款三万两银子用于修建巡警处办公大楼,监狱等建筑以及招募巡警人员、购置警用装备的费用。

首批借款用于公用事业的案例成功后,随后的大量基础建设也是沿用这一案例,比如说洋泾浜桥这座桥梁的建设同样是借款。

洋泾浜以前虽然有几座桥,都都是小桥,远远不足以沟通两岸所需,为了满足两岸的交通需求,让洋泾浜南北岸真正成为一体,让洋泾浜南岸发展的更加迅速,商贸区衙门采纳了大量洋商、华商的建议,准备在临近黄浦江的沿江地带的洋泾浜上修筑一座石桥,预计耗银两两千两。

诸多桥梁和道路的建设,大多是商贸区衙门以财政收入为担保进行的短期借贷,林林总总加起来共借了大约十万两。

借了钱修桥铺路,那么路怎么修呢,自然是按照林哲制定的整体规划来。

初步规划是沿江地带以原来的英租界为核心,作为金融商贸地区,因为这里之前就汇集了大量的洋商、华商的商行、银行,本来就是一个现成的金融商贸区,现在只是把地方继续扩大而已。

此外远离江边的内陆地区则是规划出了一片工业区,以及普通住宅区,高档住宅区等。

目前的各大规划中,工业区的发展算是最落后的,这是因为目前的上海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贸易城市,以转口贸易为主要支撑,各大洋商。华人商行并不在上海本地生产东西,其交易模式为华商从中国各地收购物品,然后卖给给各地洋行,再由洋行运到外国销售。

其外国产品也多是如此,由洋行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的各大华商购入并转销到国内各地。

本地生产的多是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规模稍大一些的也就只有林氏商行的林德机器厂,以及还处于筹办试生产阶段的林氏机器缫丝厂了。只是林德机器厂满打满算也只能说是一个手工作坊,而林氏机器缫丝厂目前连工人都没招募完毕,尚未大规模生产。

其他零星的手工作坊规模也不算大,要想在商贸区内发展工业,任重而道远。

其实目前商贸区内发展最为迅速的还是普通的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目前多以建筑简陋的房屋为主,主要出售、出租给刚来商贸区的逃难华人居住,短短数月内,就已经建造了上千栋简易房屋。

而高档住宅区的发展同样迅速,为什么?

因为来上海商贸区的有钱人多啊,很多苏南、皖南地区的地主老财都是带着全部家当来上海逃难的,这些人手里不缺钱,购入房子别说几百两银子了,几千两都是不带眨眼的。

那些刚修建起来的小洋楼大多被这些钱多的发慌的地主老财抢购一空,让几个专门购入地皮盖房的房地产商人们笑的合不拢嘴,让卖地皮获利数十万两的余胜军更是乐呵呵。

而商贸区衙门也是从中抽税抽的非常满意。

目前商贸区衙门的各种征税数额还比较小,目前最大头的收入暂时是地产交易税。

根据规定,商贸区内的地皮买卖,嗯,也就是‘永租权’的转让,不管价格多少,一律按照转让价的百分之五征税,租房也抽中抽税。

虽然目前的地产税收是大头,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中商贸区的其他税收也不容小窥。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