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第一权臣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夏高阳(大结局)

第一权臣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夏高阳(大结局)

作者:皇家大芒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6:51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永平元年的年末。

当过年的氛围笼罩住中京城,接连的几个好消息飞入了如今城中权势最盛的定国公府。

首先抵达的是信使送来的东方白亲笔信。

按信中所言,他的游历已经到了东南,大半年的治疗下,伤腿恢复得很不错,已经能够自主地进行抬举活动,虽然还不能走路,但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同时,半年的游历,他收获颇多,尤其是亲眼目睹了百姓的困苦,以及新政所带来的改变,他对朝局和天下的认识更深了许多。

最后,还提到他给阿舅准备了礼物交予信使一并带了回来。

夏景昀欣慰地收起信纸,并没有自作主张地进宫报喜,他相信东方白这些小事上不会出什么纰漏的。

没过多久,华夏商号的年终汇算结果也新鲜出炉了。

得益于萧凤山征服了整个雨燕州以东的半岛地界,姜玉虎和耶律休一起西征打通了近千里的商路,虽然大多数商旅依旧在观望,但逐利天性驱使之下,依旧有胆子大的迈出了第一步。

而在他们尝到甜头之后,商旅们便日渐繁多,被压抑了许久的需求终于匹配上了,迎来了如**般的爆发,短短半年时间,商号扣掉所有开支之后的净利润就有足足七百多万两。

这还只是短短数月之间的成绩,若是等到商路完全建设起来,各地的建设和移民都彻底展开,对当地资源开发整合进一步加强,未来简直是不可限量。

瞧见了这实打实的利益,和光明的未来,两国朝野都是兴奋异常。

于是,真的无心互相攻伐的战争,开始一致对外。

而有了先前拍卖的收入,以及此番两三百万两的分红,大夏朝廷的府库也迅速充盈。

在夏景昀的强力推动下,新政也开始从单纯的财政改革开始深入到整个政务的方方面面,吏治、礼教、工程、刑名等等,都在有条不紊地深化推行。

应对官僚,有着皇权支撑的中枢掌握着绝对的力量;

应对世家大族,在外部空间如此广阔,利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这些人在些许损失之下也没谁敢来跳脚,更何况夏景昀还用一成的份额将他们牢牢绑上了同一艘大船;

至于百姓,他们本身就是新政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更没有意见。

于是,政通人和的场景真的重现在了大夏的国土之上,整个天下都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七姓治国的北梁。

当国外巨额的战争收益被运了回来,当华夏商号的巨额分红落入了七姓的手中,当南北不再纷争,互市频繁,在耶律石有心的放纵和推波助澜之下,没有完备政体和统一指挥的北梁高层迅速腐化堕落,陷入了醉生梦死的泥潭之中。

贪腐成风,酷吏横行,竟是一派民不聊生之势。

永平二年,依照太后之意,大夏加开恩科。

曾经的状元公、丞相夏景昀亲自担任主考。

两年前,因为灯花落卷而遗憾落榜的龙首于家于道行终于不负苦读,一举夺魁。

当他骑着高头大马,簪花游街之时,面对着众人对他此刻感想的询问,他只说了一句话。

“两年前,落榜之际,夏相曾以一诗赠我等,那也是一直激励我苦读的信念之一。我也以此赠诸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不知道有多少落榜之人,艳羡地听到了这句话,看到了这个榜样。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明明是一届举子的狂欢,最终却成就了夏景昀声望的飙升。

等到了年中,苏炎炎和秦璃几乎同时生产,各自产下了儿子。

夏景昀倒也没有仗着如今权势滔天,就改变曾经的承诺,两个儿子分别过继给了苏家和秦家,承继宗祧。

从事实和法理上,将这两家彻底与夏家绑定在了一起。

当年年末,就在大夏齐心向好之际,北梁传来了令人惊讶的消息。

北梁权臣,定西王耶律石忽然病倒了。

当消息传入大夏,正沉浸在一片欣欣向荣之态下的大夏人,尤其是大夏高层,瞬间人心惶惶。

他们并不担心耶律石的死活,而是担心北梁朝局的变动,会让如今运转得正是良好的华夏商号,横生波折。

毕竟耶律石在北梁也是权臣,权势可不比夏景昀在大夏差,甚至派头作风犹有过之,这样的人倒了,朝堂不出些乱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有人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担忧之时,却没想到夏景昀却摆手一笑,“诸位勿忧,你们担心这份利益,难不成北梁人就舍得?北梁再怎么乱,也无非是在七姓的圈子里打转。不论是薛家重新掌权,还是其余哪家上位,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又怎么会坏了这个大事,真要敢坏了,他就坐不稳那个位置!”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便也稍稍安下了心。

一脸微笑的夏景昀却在心里暗骂耶律石一声,老东西,还学起司马老儿了是吧!

事后的发展,也果然不出他所料。

半月之后,正当夏景昀在府上,扶着即将临盆的两位夫人散步之时,胭脂匆匆而来。

“夫君。”

夏景昀瞧见胭脂的神色,就松开手,让婢女搀着两位夫人继续走着,他则到了一旁的亭中坐下,笑问道:“北梁有消息了?”

胭脂点了点头,“薛家大宗正薛丰年见耶律石病重,自以为时机已到,暗中调薛宗翰入京,意图清君侧,重掌大权。但是,没想到耶律石只是装病,而薛家新募集的亲兵,临阵倒戈。”

夏景昀缓缓颔首,“看来当初耶律石将两个头下军州那么慷慨地送给薛家,原来是有深意的啊!”

“嗯,因为薛家的动手,耶律石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乘势而起,直接将薛家骨干一网打尽,同时废梁帝薛绎,改立了一位年仅五岁的薛家宗室幼童。”

夏景昀叹了口气,“这就是篡位前兆了。等着吧,不出三年,耶律石只要没死,必会改朝换代。”

“还有个事。”

胭脂忽然面色有些不自然地看着夏景昀。

夏景昀挑了挑眉,“跟我还藏掖什么?”

“耶律石的亲孙女耶律采奇,以北梁朝廷代表的名义,成为了北梁朝廷在华夏商号中的董事。”

夏景昀闻言沉默了片刻,眉头微皱,“好,我知道了。”

待胭脂离开之后,他望着北方,想到那一夜离别前的伤心桥下春波绿,幽幽地叹了口气。

——

永平三年末,东方白回到了他依旧忠诚的中京。

将近三年不见,他的腿伤已经痊愈,而被德妃亲自抚育长大的东方鸿也已经可以走着颤颤巍巍的步子,奶声奶气地叫着皇兄了。

三年风霜,在东方白的脸上,写下了成熟和坚毅。

简单安顿下来之后,他亲自到了定国公府,为夏景昀刚刚出生的两个儿子,好一番赏赐之后,与夏景昀长谈了一夜。

那一夜,一个即将亲政的皇帝,一个权势滔天的权臣,似乎完全水火不容的二者,却融洽和谐地秉烛夜谈,在言笑之中,论定了整个天下。

一个月后,太后还政,东方白正式亲政。

一场权力的移交,丝滑顺畅得让朝堂众人都有些暗自称奇。

当那些读了几本史书,自以为终于等到了良机的人迅速向年轻皇帝靠拢,鼓动皇帝铲除权臣,收拢大权,却没想到,这位年轻皇帝却并没有遵循以往亲政的老路,对着以前的政策大删大改,而是四个字:一切照旧。

他的两个铁杆亲信,荀飞鸿成了夏景昀的“助理”,开始跟在他身边,学习着这位如今大夏朝堂上说一不二的权臣,是如何调理整个天下的。

吕天驰则被扔进了黑冰台,在赵老庄主的提点下,如饥似渴地学着那些曾经他以为他这辈子都不会接触的知识。

大夏并没有因为皇帝的亲政而让上升的势头戛然而止,相反,东方白还更执着和坚持地厉行着新政。

直到永平五年,大夏财政岁入四千万两,比起新政之前,几近翻倍。

算上如今彻底成型的商路贡献,属于朝廷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五千多万两。

吏治清明,治安稳定,几无流民,官道之上车马往来如织,新政之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正月十九,涂山书院。

已经垂垂老矣的涂山三杰将夏景昀请到了书院之中。

临西先生开口道:“高阳,老朽今日请你来,是有个不情之请。”

夏景昀连忙道:“老先生客气了,但说无妨。”

“今日是飞鸿的生日,也是及冠之日,老朽三人,想请你为他赐一个表字,不知可否?”

夏景昀登时摇头,“您这不是折煞我了嘛!您三位是他的老师,我何德何能,如此僭越行事。”

晚林先生当即笑道:“高阳,如今飞鸿跟着伱,承蒙你不吝赐教,他也受益良多,虽无师生之名,实有师生之实。更何况,我们三个腐儒,无非就是咬文嚼字,比起造福万民的你来,早已是远远不如。若能得你赐字,对他的未来,也有大好处。还望你不要拒绝。”

晚林先生这话就说得很透了,从道理上来讲,夏景昀也的确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荀飞鸿如今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年轻人模样了,跟在夏景昀身边两年,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不会缺了礼数,当即深深一拜,“求夏相赐字。”

对这事儿,夏景昀倒也没有拒绝,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和荀飞鸿深度绑定的一个手段,也能保证未来的日子里,大夏朝堂政策的延续性。

他稍作思量,缓缓道:“我曾看过一本古籍,古籍所载,有鸟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然其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他看着荀飞鸿,“不如就叫一鸣吧。”

荀飞鸿当即拜谢,“谢夏相赐字!”

当年三月,春闱。

荀飞鸿第一次参加科举,中解元、会试第二,最后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翌日,与夏相堂妹,兴安侯胞妹,夏宁真订婚。

这一年,乡野少年荀飞鸿,一鸣惊人。

当年年底,耶律石果不其然,废薛家傀儡皇帝,篡位自立,定国号为辽。

而这样曾经可以震动天下的消息,对如今国力强盛的大夏君臣而言,仅仅只是一番不错的谈资,和礼部一场关于是否要恭贺的议论而已。

南北两朝,因为政体的不同,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不同的舵手手下,已经完全驶向了不一样的方向。

永平六年,在夏景昀府上任劳任怨了五年的管家石尚玉,在通过了能力和忠诚的考验之后,迎来了人生的腾飞,以朝廷代表的身份进入了华夏商号的董事会,并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成为了华夏商号事实上的掌舵者。

苏老相公、赵老庄主彻底致仕,不问朝政,拉着秦老家主和云老太爷一起,隐居于洞庭湖畔。

永平七年,御史大夫白云边上辞呈,辞官归隐。

东方白三次不许,但白云边坚持,最终在夏景昀的建议下,允了。

东方白加封其为太子太保,并命其保留职务致仕,开了以原职致仕的先河,遂成后世定例。

永平十年,定国公府。

人到中年,唇上已留着短髭,在俊美之余更添了几分沉稳儒雅的夏景昀,站在后院,负手而望。

“看什么呢?”

秦璃缓缓走来,怀中还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娃。

夏景昀伸手将小女娃接过来,用短髭在她的手上轻轻挠了挠,挠得她咯咯直笑之后,对秦璃道:“这后院之中,花开花谢,你说什么时候是个头?”

秦璃微微皱着眉,“四时更替,永为至理,又哪有什么头?”

夏景昀轻轻叹了一声,“但是,我们的生命却是有头的。”

“夫君觉得时候到了?”

夏景昀曾经与她们说过对未来的规划,所以听了这话,秦璃并没有惊讶慌乱,只是轻声问道。

夏景昀嗯了一声,“如今四海升平,一切都有条不紊,陛下正是年富力强之际,这几年下来,执政也颇有思路,也该是到了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他笑了笑,“人心幽暗,再不退,恐怕就退不了了。”

秦璃点着头,“我倒还好,冯姐姐刚怀了第二胎,要不还是等她出了月子再说?”

夏景昀笑了笑,“那是当然,这事儿怎么可能拍拍脑袋就定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后手要布置。你跟炎炎也说一声,晚上大家一块说说。”

永平十年底,一个震惊的消息让在海晏河清,歌舞升平了快活了将近十年的大夏朝野彻底麻了。

执掌相位十余年的大夏权相夏景昀,上表辞官。

一时间,朝野之内,议论纷纷。

有说是急流勇退,趁着现在君臣相宜,彼此留个好印象,夏相不愧为天下智计之首,看问题的格局真大;

也有说是陛下亲政多年,定然对朝政被夏景昀和夏党把持颇为不满,这背后或许就是这对舅甥之间的暗斗,但臣子永远争不过皇权;

更有人悄然感慨,夏相当初就该狠一点,直接夺了鸟位,如今岂有这般凄凉下场。

纷纷议论之中,许多的官员去往定国公府,希冀拜访夏相,去全一份恩情,或是探探口风。

但他们的如意算盘,都打错了。

定国公府中,已经只剩下了满院奴仆和夏相的父母。

城外,郊区的一处林间,夏景昀和东方白并肩而立。

“阿舅,真的不再考虑考虑?”

“阿舅是那种脑子发热的人吗?”

夏景昀笑了笑,“你如今也长大了,你聪慧过人,才学同样不凡,权术手段也样样不缺,又深知民间疾苦,这七年多看下来,阿舅已经彻底相信,你会是一个很优秀的帝王,阿舅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东方白微微侧身看着他,“可是,如今的天下,是你一手奠定的,这份荣耀该你享有,你这么中途离开,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我觉得太过亏欠你了。”

夏景昀摇着头,“想什么呢!若是你未来,如先帝一般,在小有所成之后便沉浸在歌功颂德的谗言之中,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最终将我们这十年之功,毁于一旦,那才是真正的亏欠。”

东方白抿着嘴,郑重地点了点头。

“如今,你有自己的亲信势力,朝堂也是吏治清明,国库充盈,百姓安居,阿舅希望,未来你真的能成为后人传颂的千古一帝。”

“好!”

“陈大哥执意要跟我走,你别怪他。”

“怎么会,没有他保护,我也不放心。他的儿子我自会照看。”

“嗯,行了,天寒地冻的,别冷着了,回去吧。”

东方白点着头,夏景昀张开怀抱,和他拥抱了一下,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走了!”

“阿舅!”

夏景昀刚刚迈步,身后就传来一声呼喊。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