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回到民国当大帅 > 第081章 洪江攻略(一)

回到民国当大帅 第081章 洪江攻略(一)

作者:张涛1985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34:19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地处湖南湘西武陵山脉雪峰山区的洪江,在重峦叠嶂的群山环抱中,虽属弹丸之地,但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却曾是繁荣和辉煌的古湘商发源地,造就了一支强盛而活跃的洪江商帮。

洪江商帮,起始于chūn秋,成熟于唐末,繁盛于明清。

不过成功绝非偶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首先,洪江是“水上丝绸之路”这条黄金水道的咽喉要地,即从大西南成都,绕道chóng qìng酉阳,经秀山的酉水进入沅水,再南下贵州和云南并延伸到缅甸和印度的水上西域商业大通道,洪江就在这条大通道的沅水至贵州的“瓶口”之地。非此,西南物资不能出口缅甸和印度等境外。此外,洪江还是“五龙汇聚”的陆路通道。“五龙”,就是五条陆路古道,其中,以湘黔古道为最。其可从洪江直通云、贵边陲,因此,洪江就被称为联通滇、黔、桂、鄂、蜀、沪、湘“七省通衢”的风水宝地。

这里说个旁外话,所谓五龙,具体来说,就是五条古商道:

第一条古道,从大弯塘起,经新店至黔城(原龙标县)。全长30公里,主要是泥土路,部分路段铺有青石板,可延伸通贵州黔东南、昆明,直至缅甸、印度。

第二条古道,也从大弯塘起,经王家亭子、肖家、东岳司、岩脚至会同县城。全长60公里。也可延伸通黔东南、昆明,直至缅甸、印度。

第三条古道,从长寨起,经龙船塘、岩鹰界、凉山界、暴木隘、草寨,经茅塘至洞口,可延至宝庆、长沙、汉口。全长152.5公里,铺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四条古道,从萝卜湾起,经沙湾至安江。全长30公里,铺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五条古道,从老街起,经冻青坪渔梁湾至黄矛、马蹄坡、若水、团河到会同、靖州。

其次是人和,洪江商帮,在明末清初,就形成了“五府十八帮”,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木材市场上,就独占鳌头,其中的宝庆一帮,每年的贸易额便以百万银元计,随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汉口,并建起了专用码头——宝庆码头。道光末年(1848年左右),又在汉口建宝庆会馆,在汉口与徽商的长达八年的宝庆码头争夺商战中,最终在曾国藩湘军支持下取胜。由于商路北移,洪江商帮将中外贸易的转口地转移到上海、汉口,湖南因水路交通便捷,外国进口的棉纱棉布等商品,自汉口用民船运至长沙,再销往湖南各地,湖南的大米、茶叶、鞭炮等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又从长沙运汉口转口出洋。长沙在清初就是全国著名的米市,长沙湘茶也是从汉口转运,打开销往东南的通道,实行与浙盐互贸,并从苏浙沿海出口。因此,湖南商人在汉口很活跃,如刘麟郊、朱紫桂等茶商,都在汉口开设茶庄,并成为茶商巨富。如今,汉口最著名的商业街汉正街,就是在当年宝庆码头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正街的绝大多数老市民,都是当年宝庆商人的后代。

至于这位朱志大,则真的是个人物,他的故事不光励志,更是一段传奇。值得一提的,和大多数洪江商帮成员一样,朱志大不是洪江人,甚至都不是湖南人。

清太平军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6月攻占安徽安庆时,朱志大的母亲就带着三个儿子为躲“长毛”之乱,从皖南泾县逃到湖南洪江。

母子四人,逃到洪江后,生活没有着落,就靠贩卖北方的一种油炸小吃“馓子”维持生活。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将三个儿子送去当学徒。朱志大是老大,去了一家丝线铺当学徒。娘儿省吃俭用,过了几年,积累了一些资本,就开了一个小店铺,开始只经营丝线,由于经营有方,资本多了点,就逐渐增加经营项目,慢慢发展到经营布匹绸缎,直至钱庄,最后扩建到油号。到民国元年(1900年)时,在洪江已拥有了七十余家店铺,除了理发店和洗澡堂等被视为下流生意外,朱志大几乎垄断了当年洪江的各行各业。当年,油号的金字招牌就叫“朱志大”,远近闻名。

朱志大油号,不但在洪江设总部,还在汉口、镇江、南京设庄号,办事员工数百。一到chūn节,上门给朱家拜年的人络绎不绝。朱家不但有大片商铺,还置了千顷良田,范围向黔阳、会同延伸。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