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玄幻 > 我是木匠皇帝 > 第九十三章 隆中对五

我是木匠皇帝 第九十三章 隆中对五

作者:独坐池塘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30 01:33:56 来源:笔趣岛

孙承宗对于自己的想法自然很是了解,说起来也是滔滔不绝,天启皇帝既然露出这样感兴趣的样子,他自然也是说的更加详细。

“陛下,短期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稳定住辽东的局势,一来是稳定的军心,二来稳定住辽东的民心。辽东乃是京师的门户,有着水草丰美的辽河平原,如果朝廷想要建立一只有战斗力的骑兵,那么自然离不开马匹。辽东就是必不可少的养马之地,大明不可或缺。”伸手指着宽大的地图,孙承宗的神情颇为激动,建立这样的一只骑兵是他一声的梦想。

轻轻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心中不断的思索着,历史上就是孙承宗在辽东的时候,整个辽东的局势才有了好转。也是自己面前的这位孙承宗,在辽东建立了一只骑兵队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宁铁骑,大明的最后一只堪战的骑兵。

“稳定辽东的局势,巩固边防,建立强大的骑兵,这些都是军事上的措施。辽东乃是偏远之地,在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可以在辽东实行政改。那里地处偏远,阻力相对会很小很多,相信应该没有问题。就算是有些披露,军队就尽在咫尺,也能尽快的解决问题。朕相信,一旦局势稳定下来,朝廷下拨银钱,建立马场,恢复辽东的生产,问题应该不大。一两年之后,辽东的局势稳定钱粮就会很充足,供应辽东的大军应该就不成问题了。”天启皇帝低着头,一边喃喃自语的说道。

一边的孙承宗见天启皇帝沉思,便不在开口说话,只是听着天启皇帝的话,他的心里顿时颇为激动。天启皇帝不但赞同自己的意见,而且似乎还将改革辽东的制度,这样原本那些掣肘和牵绊就不负存在了。如果得到天启皇帝的全力支持,孙承宗有信心在三年之内,将辽东变一个样子。

缓缓的跪在了地上,孙承宗的脸色颇为严肃,大声的道:“陛下乃是英明之主,辽东之事臣请前往,一定将陛下的希望达成。”孙承宗将自己的意见也全部归给了天启皇帝,这样可以免去很多的麻烦,那些人的攻讦就不会落在自己的身上。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走到了孙承宗的身边将他搀扶了起来,有些为难的道:“爱卿身为内阁首辅大学士,这个时候去辽东,朕心不忍。何况先生乃是朕的老师,让先生涉险,朕更加的不忍。”天启皇帝这就是在演戏了,正所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陛下,臣承蒙陛下不弃,能够在陛下的身边为臣。这是臣一声的梦想,哪怕为陛下战死杀场,臣也情愿。”孙承宗却没有起来,依旧跪在地上面色严峻的说道。

“先生先起来,让朕好好想一想!”天启皇帝现在非常的混乱,想法很多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实行,他是真的想静一静。

“陛下,如果不允许臣去辽东,臣自请辞官!”孙承宗虽然站了起来,可是口中的话可谓掷地有声,这样的机会他是一定不会错过。此时他也是头脑发热,这样的话也是脱口而出。

苦笑着摇了摇头,天启皇帝有些无奈的看着面前的孙承宗,只好开口道:“好,朕让爱卿去!”

“陛下恕罪,臣失礼了!”孙承宗也觉察到了不妥,连忙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沉声的道。

对着孙承宗挥了挥手,天启皇帝的眼光依旧落在地图上,回头对身后的孙承宗道:“先生,你看这里。”

沿着天启皇帝所指的地方,孙承宗看了过去,随之就是微微一愣,因为那个地方他很熟悉,哪里是山西和陕西啊!不知道这位少年天子又想到了什么。

“先生,辽东有了一只铁骑,朕觉得还不够。这里是就是秦地,从古至今秦地民风骁勇好武,是一个很好的兵员来源地。最重要的这里背靠广袤的黄河平原,河套平原更是古时就有的养马名地。如果在这里建立一只强大的骑兵,那局势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防备辽东的后金的偷袭,也可以随时出击,战略上就很主动。”天启皇帝的眼光此时紧紧的盯着那里,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后金和蒙古人,更是为陕西和山西。

几年之后的大旱,虽然导致了民不聊,农名起义大爆发。可是真正的原因却是有迹可循,山陕两省吏治糜烂,边军那个时候甚至已经是名存实忘了。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明朝的一大走私犯,那就是晋商。

在这个时候,因为丝绸之路的中断,山陕两省的大部分都成为了大地主。风调雨顺的年景,这些人或许还能够安稳的当一个富家翁,走一走官场。可是那里发生了大旱灾,很多的商人没有办法,便做起了买卖。

因为地域的限制,这里没有江南的优势,很多行业都没有办法从事。这些人为了生存,就做起了一些违法的买卖。那就是走私,走私的对象就是蒙古诸部以及后金。这些人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没有死在朝廷的手里,而是死在了那些农民和军户的手里,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自然不是没有办法,当然阻止大旱天启皇帝没有想过,因为那是他做不到的。办法就是赈灾,赈灾就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粮食的问题。这个问题天启皇帝想过,需要推广几种高产的作物,努力的提升粮食的产量。虽然记忆中有印象,可是现在的农业状况,天启皇帝本就不了解,这个只能以后在说。

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陕西的吏治问题。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对山陕两省主要就是以招抚为主,可是却是不见成效。一来是因为镇压的不到位,这二来就是因为赈济的不到位。朝廷下发的粮食都被无良奸商和贪官污吏合伙给黑了,这些人活不下去自然是死命的造反。再加上死心造反的人的煽动,那农名起义自然就是一发不可收拾。

晚上还有一章,这是第二章。谢谢书友们的资料,谢谢额你们的支持,池塘感激不尽!

接着求票票,求收藏!求求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