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圣天子 >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有志者事竟成矣

圣天子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有志者事竟成矣

作者:九霄问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28:23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秦真秦将军最近心情很不好。

自从德胜军开城投降之后,那个名叫萧无敌的,整日里带着面具的降将,就替代了自己成为了国公大人身边最亲近的武将,几乎整日都陪伴在国公左右,自己这个堂堂正正的亲卫统领却反而像个外人了。

秦真亲眼目睹了这萧无敌和国公大人那一场龙争虎斗,心中对于这人的武力自然是十分佩服的,倒是不愧他的无敌的大名,不过在军中还整日带着面具,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这让秦真一直暗自腹诽,这萧无敌是不是长得太吓人了,才不敢以真面目见人。

不过如今大军终于行到了江都府北的槐泗镇。

槐泗镇距离江都府的北城墙仅有十余里,已经是前线了。

一个好消息是,诸葛羽和李旭烈二人,已经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同样即将率大军前来会和。

然而这还不是让周文博最高兴的事。

一封从徐州八百里加急发来的急报,让他欣喜若狂!

在周文博提供了方向、方法、思路之后,在赵氏铁匠铺赵铁匠的带领下,周文博终于提前了数个世纪,铸造出了大炮!

而且吸取了后世的进步经验,周文博并没有拿出来那种原始的工艺,而是根据条件的限制,有选择的改进了火炮的构造,尽可能的加强了火炮的威力!

造大炮,最主要的就是火药工艺和铸炮工艺。

这难不倒理论经验丰富的周文博。

火药在原本的历史上,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已经投入了战争使用。

不过这时的火药主要用来纵火,而不是爆破。

在这种情况下,改进火药。制造炮弹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在周文博的监督和指导之下,一匹有着足够威力的火药和炮弹很快就研发了出来。

在大炮的制作上,由于受限于机器工业和精密加工,周文博并没能一步到位的研制出来后膛线炮,不过对大炮角度的校对、膛线等方面,周文博都曾指点过,甚至亲自参与了铸炮过程。

最后就是在铸炮过程中,采用了铁模铸炮法。

铁模铸炮法乃是原本历史上晚清著名科学家龚振麟发明。

古代铸造大炮无论是中国还是欧州,中外铸造火炮的方法都是采用泥型铸造或蜡型铸造而成。称为泥模法或是失腊法。但这样铸炮。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逝时炮筒容易炸膛。而烘干泥模往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阴寒天气,则须两三个月。因此铸一门炮最少需要两个月,多则需要四五个月。而且铸成之后必须将泥模打碎,才能将炮筒取出,故此泥模无法重复使用,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铸出的大炮尺寸不等,标准不一的问题。

铁模铸炮法在龚振麟所著的《铸炮铁模图说》一书中有详细说明,后来又被魏源收入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

简单的来说,就是按炮身长短分节以铁为模,每节铁模分为两瓣,铸炮时将各节的两瓣合拢。用铁箍箍紧,再把各节按照笋卯接合,使之成为大炮的形状。然后在铁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待干透后,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烘热、再配合上炮芯,就可灌入铁水开铸。待铁火凝固后,立即顺节按瓣剥去每块铁模,露出炮身,趁着炮身还全部火红时,用铁刷和铁锤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将炮身不平之处,加以修整,即成为大炮。

而这一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两百年后的1841年,才由晚清的著名科学家龚振麟发明了铁模铸炮法,不仅使铸炮的工艺简便易行,节省模具原料,不受气候条件限制,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解决了不出蜂窝的难题,提高了火炮铸造质量和标准统一。而且当时的人都称赞:“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其有裨于国家武备者,岂浅鲜哉!”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