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玄幻 > 信息全知者 >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

信息全知者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

作者:魔性沧月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9:1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首先反驳魔性沧月关于昆仑是地球古称的说法。

嗯,我反驳我自己,因为我最后要反驳关于知乎某些自诩考古工作者关于良渚的过分附和,所用到的断章取义等手法。

而这种编排文字,忽悠读者的手法,我经常使用,是以我先要反驳自己,把自己开过的脑洞,其较为主流官方的面貌,普及给大家。

不存在哪个一定是对的,哪个一定是错的,很多关于上古历史的解读,只存在严谨与用心不轨的区别。

我的所有言论,都是开脑洞,仅用于中,本无可厚非,但既然我要反驳有些知识分子,我当然得先拿自己开刀。

以免有的人说,啊,人家起码还是学术言论,是正经猜想。你这都是外星人,难道就对了?

当然不对,所以正经聊这个事,可以直接排除外星人。

是,学术是学术。我很多脑洞是免费番外,影响力不大,但昆仑是地球这个说法,我在里率先提及,所以先来反驳。

昆仑,当然不会是地球的名字,上古之人的世界观非常简单,整个大地,如棋盘,是四方形的。天穹如盖,盖在这个棋盘上。

这就是天圆地方。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上圆下方,这么盖着边缘不能完全弥合啊,四面不就有空白地区吗?

是的,那些空白地区,就是海……东南西北正好四海。

所以这片大地,就叫‘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整个世界观,是非常融洽,且简单直接的。自古以来的‘天下’、‘海内’等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上古之人也不傻,随着文明增长和扩张,他们很快发现,‘海外’也有人,也有地区。

山海经,就分为了山经、海内经、海内外经、大荒经。

所以古人并不是完全迷信这个世界观,只不过海内这种词用习惯了,继而哪怕‘海外’这种词,严重违背了‘四海之内就是普天之下’这种世界观,他们也无所谓,因为这已经是‘文化’了。

就好像明明夏朝亡了,周朝各国还自称‘有夏’,将列国合称‘诸夏’,以区别夷狄。

总之在这种基础上,天下就是天下,四海就是四海,昆仑二字跟‘普天之下’这个概念不搭边,继而也就不会是什么地球的名字,那是我纯粹根据需要附会的。

那么昆仑,到底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可不止现代人想知道这个问题,无数文人都曾寻找昆仑,各有各的猜想,历朝历代合起来多达十几种!

汉朝时汉武帝钦定了西域的一片山脉,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脉,但汉武帝自己都知道不是……可以说几千年下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答案。

最早提及昆仑的文献记载,只有两个,是《山海经》和《尚书》,这都是先秦文献。

充其量,再加个很权威的《史记》。

以这三者为对昆仑原貌的描述,再之后的‘昆仑’,比如什么新唐书,那都别提了,越来越复杂,细节饱满,传说色彩浓厚,多为附会之言,可信度低。

山海经怎么写昆仑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多是昆仑之丘、昆仑之虚的说法。是地名加丘、虚、山。

昆仑丘应该是指某地的一栋特殊建筑、重要场所或奇观。

这个观点,我始终持有,我反驳自己的,只是‘昆仑’二字的意思。

主流方面,想研究昆仑丘到底是什么,追根溯源,还得是《山海经》。

我国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就是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昆仑在中国众多古书中,以《山海经》为最先记载’。

山海经里的昆仑,就是最原始清晰的面貌,越往后,凭空想象捏造的记载就越多。

所以我这里再贴一段原文,方面你们在我后面解读下对照。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墟,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以上就是昆仑墟在山海经里的部分描述,它的性质、它的形象、它的地理位置,都描述的很清晰。

抛开昆仑墟是仙山,这种修仙设定,只从文字描述来看,这根本就不是一座山!

什么面有九井,这些井还有玉石栏杆围着,什么门有开明兽守之,这种明显的门前石像,都无不揭示着,它就是一座建筑。

反正绝不可能是什么自然景观,人工斧凿痕迹极度清晰。

而昆仑的这种建筑特征,华夏文明一直传承着,不管到了哪个朝代,井都有木槛围着,顶多不是用玉。不管到了哪个朝代,大建筑门外都有‘镇门兽’,顶多不是什么九首开明兽。

总之,这种文化习性,我们是一脉相承的。

海外南经也写了:“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就说明了,这个建筑是个四四方方的格局结构,我们自古以来的建筑就是这样的。

毕竟天圆地方嘛,我们文明打地基,从来都是追求‘方正’的风格。

这不只是我的观点,自古以来,就不少文人这么认为,昆仑不是山,而是人工建筑。直到现在,主流学界也是这么想的。

在良渚文明重大发现后,部分学者牵强附会,在反山、瑶山遗址群里到处找昆仑,一会儿说这个可能是昆仑,一会儿说那个可能是昆仑。

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毫无疑问,主流学界都认为昆仑是建筑。

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建筑呢?

山海经说的很清楚,‘帝之下都’,这个帝,上古时期通常指老天爷,也就是‘上帝’,它是我们文明的至高神。

当然,后来也开始有人以此冠名,比如帝尧帝舜、帝乙帝辛之类的,加了名号,就是人间帝王死后的待遇了。关于‘人帝’和‘天帝’的区别,我以后会专门讲解,这其实大有讲究。

但在这里的帝一定是指‘天帝’、‘上帝’。

毕竟‘帝之下都’,就已经表明了它极度崇高的地位,以及上下的对应。

是天上的‘上帝’,在人间的‘下都’。

也就是说……这是一座‘神殿’,地位相当于‘天坛’。

所以‘方圆八百里,高万仞’这种浮夸描述,也能很好理解了,是因其地位神圣超然,而凸显昆仑的雄伟宏大的夸大其词。

如此神圣场所,非详细记载它长多少米,高多少米,就不得劲儿了……因此才有万仞之说法。

而且山海经是一幅幅图,文字描述都是古人根据图来讲的,是以用词描述往往诡异,且经常是定格的静态动作。比如‘有一女子,方跪进杯食’,比如‘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这都是典型的看图说话。

有的是正视图,有的是侧视图,所以才有‘一足’、‘一目’、‘贯胸’之类的诡异描述。

另外,特殊的重要的东西,在图上画的特别大,比如‘有大人之国’,不是说这个国里都是巨人,而是说在图上,画这个人的比例尺,比其他人要大很多,以凸显其重要性。

昆仑墟在图上,应该极度显眼,画得特别大,为的就是突出各种细节,所以说它高万仞,方圆八百里。其实是看图说话者,根据整个山海图的常规比例尺,换算出来的。

但奈何,昆仑作为奇观,根本没按照常规比例尺来画……画得比旁边的山都还要大很多。

原因就在于,这是画图者心目中的圣地,整个部族的核心,所以画得极度雄伟。

我再重申一遍,这里我说的是主流对昆仑的解读,是反驳我自己的。不要有人说‘诶,你不是说上古不信神吗,山海经记载很理智吗?’

首先,正经解释,那么山海经一定是一本‘巫史文献’,还是有迷信、神化之处的。

其次,我没说古人不信神,只是不迷信野神,不是西方那种宗教信仰。

‘帝’就是老天爷,是唯一且至高无上的存在。

我认为,华夏古人以祖先为神,本篇番外抛去外星人和电器的说法,所以神的正经解释是‘祖先’。

伟大的祖先死后为神,这就是上古华夏对于神的理解,和你们从各种中看的所谓神明,完全不是一个文化。

《礼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我们的文化,是有‘鬼神’的,但不是自然神,而是人封的。

人居于天地之间,死者归土为鬼,归天为神!

鬼就是普通人死掉的形态,直系后嗣祭奠。甲骨文那个字写作‘田下埋个人’,这既是‘归土’。

神是大功绩者死后被封的,叫做‘归天’。比如四季四极之神祝融、蓐收、枸芒、禺强……之类的……天上星宿,风雨雷电,通通都是人死后化为的神,或者是某种图腾的具现化。

往往是发明创造了什么为民造福,或是整个氏族的血脉始祖。

比如最早的太阳神应该是羲和。她制定了太阳历法,发明了十天干,也就是‘十日’。死后人们根据功绩,封她为太阳神,说羲和驾车扬鞭从东方汤谷、至西匆匆疾驰,从崦嵫山落入虞渊。每天日升日落,都是她干的。

这其实就是根据功绩,而在死后给了她一份在天上的工作……

神不是光享乐的,而是有工作的,是什么神,就要干什么事。

祝融的功绩是‘铸熔’,,当然也可以说是‘大而光明’,总之是火正,主要是制造兵器和燎祭,燎祭即是燃起大火祭天,属于大神官。

死后被当做南方神、火神来祀,职责是镇守南方,掌管夏天,同时还是灶神。

上古之人认为的神,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各种天上的秩序、事物,都是祖先死后去执掌、运转。

运转天象自然的叫‘神’,运转水土山川的叫‘祇’,没有这种运转权的叫‘鬼’。

周人信奉昊天,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会把昊天认为是神,但其实不是,昊天是帝,超越了神。

‘昊’这个字也不是太阳神的意思,其实是象形‘天上的一只眼’,即北极星,古代叫‘帝星’,它是‘天的中心’,我们都是天的子民。

帝是至高意志,神是受人纪念的死去的始祖,而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山川自然神,上古并不叫神,而叫‘祇’。

一切神祇,都是围绕着帝转的。

帝、神、祇、鬼、人,这五层概念,就是古人的巫信仰祭祀体系。

且神职之间,没有什么强弱高上之分,都属于‘神’这一阶级,都是为至高意志工作的。而有强弱的,只是部族氏族之间。

扯远了,言归正传。

理解了什么是帝,什么是神。那‘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到底是什么,就脱口而出了……宗庙。

当然,用这个词不准确,那应该是国之重地,同时还祭天的,主要是配祀上帝的,我们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明堂’。

昆仑面有九门,应该是平均分配在四面,每面两扇门,还有一扇门是正门,处于正面的两扇小门中间。

这个格局,和后来封建王朝的皇家庙堂是一样的。

有三个面是两门,其中坐北朝南的正面,即南门有三门,旁边两个小门,中间一门最大,是祭拜出入的地方,只在特定时候开启,平时修缮维护,不可以走正门。

其实很多王朝的‘都城’,也是类似格局。

‘门有开明兽守之’,这更明显了,和后世庙堂宫殿门上装饰的‘铺首’,或者门前摆放石狮子,是一类东西……就是镇门兽的意思。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则是指每扇门前都有一口井,上面用玉石为槛给圈住。

这也是一脉相承的装饰风格。只不过现在很少看到‘玉槛’,都是石槛,木槛为主。故宫里现在还有很多石槛围着的井,总之是一种风水布局。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还种了树,巨大的树,又粗又壮耸立在那,可以说风水布局、景观布置得非常讲究了!

这座建筑,耸立在‘八隅之岩’上。隅:方形的角落。

八隅之岩,就是八个方角的巨型岩石……这明显是个人工雕琢的基址啊。

也就是说,这座明堂,搭建在一个八角高台上的,这个地基不是个简单的正方形,而是两个长方形十字叠加构成的‘八角形’。

如此,整个昆仑墟的格局,异常清晰了。

它就是一座地位崇高,建在八角高台上,有着九井、九门、镇门兽、巨型景观树的明堂。

你们可能会说了,它不能是个‘都城’吗?一个文明建立了一座九门大都城,是一大片地区的古国中心。百神都住在这,号称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是,这么想也说得通。但首先,都城的概念很晚,就连商朝的王都,都只叫‘大商邑’。

‘都’这个概念,至少在周朝以前,应该都只是专门用在‘上帝’、‘天神’的居所上。

后来引申出新含义:祭祖的明堂在哪,哪就是都城。于是就有首都的意义了。

昆仑墟‘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可见是个专门祭祀‘祖先、天帝’的场所。

里面住的不是人,是神,是先祖之灵……所以,它只能是‘明堂’。

东汉的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曰:“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庙之礼……”

“生者乘其能,而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

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论其功而祭……这都说得很明白了。完全对应帝之下都,百神所在。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

在泰山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让后世生者,受其功劳荫蔽,那么后人就得论功而祭祖先之灵,这就是‘神’。

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绝对是重中之重。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