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 第七章 国士(六)

明 第七章 国士(六)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23:16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在漫天箭雨中,永明侯李陵走进了生命的终点。滚滚黄河敞开怀抱接纳了自己的儿子,蒙古人连他们想收服的人之尸体都没有碰到。数日后,有当地百姓在下游百里外黄河南岸泥滩上发现了李陵插满羽箭的尸体,已经被河水泡变形的面孔上依然带着一丝丝嘲弄。

走进黄河的那一刻,奸商李陵也许已经大彻大悟,所以才能带着这种表情走向死亡。尘世间,李陵和他的临终遗言一并载入史册。此后大明商人行走各国,和人发生冲突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都卖,就是不卖自己的祖国”。

当年李陵还在怀柔县为捕快时,县令郭璞曾经这样评价他,“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在震北军中还是率部深入辽东北部的深山内,李陵都不是一个爱说话的角色,但他的话每每成为经典。

“我听说过狼吃羊,从来没听说过狼吃狼,很多时候公平与否关键在于强弱之势是否均衡”。此话说在怀柔石门谷,武安国正为掌握了火器的朝廷欺负起百姓来更肆无忌惮而忧心忡忡。

“其实我们可以卖地,一小块一小块的卖,不是卖北平,而是卖辽东”。这个建议提在北平,众人当时正为没钱建设新军而发愁。

“关于国家和朝廷的区别我不懂,但我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有道理,如果百姓总是有覆舟的实力,架舟者自然要小心,对舟和水都有好处。如果能不死人的话,百姓有能力造反也不是坏事”。这是李陵对百姓和朝廷关系的评价。

“要是我们的铁丝网能移动就好了,摆到高丽人阵前,让弟兄们冲马背上开枪,这样,高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在侧翼也让铁丝网跟着移动,敌人即使从侧面来了,也只能干瞪眼……”。奔狼原,诸将面对被当作人质的弟兄一筹莫展,李陵提出了这样一种打法,沉睡了上百年的战车重新走上了战车。

“其实,这块土地上生存的都是华夏子孙,所谓民族,只是文化和财富的不同,真的混在一起时间长了,就成了一体了。所以还得想办法多骗点儿移民到辽东来,和各部族掺和掺和”。辽阳城,朱棣和将领们探讨如何对待辽东各部少数民族时,李陵发表了自己的民族观,揭开了辽东移民的序幕。

“总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却死在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内”,京城内,看着手中的报纸,想起李陵那些暗藏机锋的“戏言“,武安国虎目含泪。

几年来,怀柔这些兄弟都和待他亲如手足。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武安国的潜意识里早已把最初投缘的几个朋友都视做了血脉相连的亲人。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亡故。

上次王飞雨的死对他的打击已经很沉重,这次再加上李陵,武安国不知道还有多少兄弟要做为改变这个时局的代价。那零星撒出的火种,会不会就此淹没在人海当中,永远没有燎原的机会。

痛,锥心刺骨的疼痛,偏偏这些疼痛他必须忍受,偏偏他无力反击。偏偏他还要装做若无其事的挺直腰杆。刘凌心疼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不知这个高大的身躯还能支持多久,她能做的,也仅仅是冲上一杯好茶,期待渺渺青雾能把武安国的目光从悲伤中吸引开。

李陵战没之前还有另一句名言,没人敢汇报给朱元璋,这句话被威北军中不服气的士兵辗转传到关内,传到了武安国的耳朵。

“冯将军小我,以陵出身低微,不识大体。如陵见冯将军被围按兵不动,则冯将军当日所骂不过是一个不识大体的匹夫而已,何错之有。况且李陵此战为国,非为私仇也。蒙古兵势大,你们在河边组车阵等候,接上冯将军后即过河,切战切退,不可脱离本阵……..”。

正北方防线,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冯胜不顾李陵劝阻和草原夏季多变的天气,强渡黄河,武安国推断不出。除了负责科学院的诸多事务,朝廷上的事他基本插不上嘴,能了解到前方军情的途径仅仅是街头上的报纸和刘凌从宫里听到的一些流言。曹震率领水师忙着对倭国进行封锁,估计长年驻守在海上的他还没听说北方边境已燃起烽烟。震北军被金山部和高丽难民的起义搅得焦头烂额,已经很久没人写信过来。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