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 第三卷 第十二章 英雄 七 卷终)

明 第三卷 第十二章 英雄 七 卷终)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23:16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英雄(七)

建文皇朝就像一件外表华美无比的瓷器,被曹振与武安国率领大军轻轻一击,登时碎裂满地。

老将耿柄文在京城受到威胁之际率部星夜回援,半路被林风火截杀,部队失散大半。当得到京城被破,建文失踪的消息后,不得不带领残部向燕王朱棣投降。

几个冒险逃出京城的士大夫妄图组织人马勤王,没等他们打出旗号,朝廷直辖各省已经抓紧最后时机宣布自治,这些士大夫被各省都督当作礼物,又送回了京城。

短短数日内,建文皇朝就像风暴中的一缕烟尘,转瞬不见踪迹。连一点回忆都未能在民间留下。

这一场变化来得太快,快得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虽然从武安国与燕王朱棣会面之日起,大部分有识之士就料定了建文王朝即将覆灭,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建文王朝会覆灭得这样快。有人震惊,有人赞叹,却很少有人为这个王朝的覆灭而感到惋惜。

这样以一人为君,天下之人皆为奴隶的王朝早就该结束了。自从蒙古人被驱逐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结束。赶走蒙古主子,换一个汉族主子骑在头上,并不是当年那伙手持柴刀木棒,唱着烧饼歌走上战场的热血男儿的梦想。况且玄武湖上那场惊变,已经彻底埋葬了封建王朝存在的合理性。

历史轻轻的翻向了下一页,带着热血写就的文字。

武安国穿着一身丝绸做的衣服,舒舒服服地躺在藤椅里。手里擎着一根钓鱼竿,鱼线的另一端,漂子在玄武湖的秋波间上下浮动。

呼啦。远处有不知名的水鸟掠过湖面,小爪在湖上轻轻一点,搅起微微涟漪。一圈圈的涟漪散开去,惊醒鱼群的睡梦。于是,一道道水线沿着湖面四散画开。明明暗暗,搅碎满湖天光云影。

湖心的小岛上,一群建筑工人正在忙碌着,从一块石碑的周围将垃圾清理干净。依照国会的决定,新朝廷在当年庆功楼的遗址建起这座纪念碑,纪念这些年来在内战和对外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李陵、李善平、王飞雨、常茂、高德勇。一张张生机勃勃的面孔在武安国眼前浮现。他们都不是完人,但他们的名字,都应该写在纪念碑上,让人永远铭记。

在自己曾经的记忆里,为国家不被异族奴役而战的岳飞,最后却被无耻文人取消了民族英雄的称号。而另一个与岳飞齐名的大英雄文天祥。也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分裂分子。武安国不知道,李陵,王飞雨等人,在数百年后,会不会遭受同样的命运。、

“武公好悠闲”,一声招呼从背后传来,打断武安国的思绪。回过头。眼前出现了一张疲惫的笑脸。

“白兄,你怎么来了,今天国事会没吵架么”,武安国笑了笑,慢慢地收起鱼线。今天看样子又要一无所获了,他钓鱼的水平实在太差,通常喂了半桶鱼饵下去,都没有一条小鱼上钩。用刘凌的话说,这纯粹是给鱼喂食,几个月来。满湖的鱼都快认识武安国这个饲鱼人了。

“没有,哪能天天吵,大家都是读书人么”!白正讪讪的笑了笑,显然有些心虚。国事会自从成立那天起,吵架声就从来没间断过。好在规则上写明了,如果有人打架或者恶意起哄,则要被取消本轮议题的最终投票资格。在规则的制约下,众代表们才勉强收敛,不至于在会场中打起来。

看到白正尴尬的样子,武安国笑着摇摇头,将手中的鱼杆递给了白老夫子。文人们关于治国理念的争执,激烈程度不亚于武士对决,不吵架,才怪。如果给每人发一把火铳,他们能冲着争论对手的脑门开火。不能说服对方,就将对方的**消灭,这是自孔子诛少正卯时留下的习惯,想改变这个习惯,需要经历的磨难还很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武安国放走了朱允文和方孝儒,在民间引发的争议就很大,按照各省爵士会的意见,像建文皇帝和方孝儒,黄子澄这种阴谋家,战败后就该被押到大理司,按照大明律法进行审判。尽管,新的大明律还没建立起来,大伙约定的宪法,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影子。

“啪、啪、啪……”,湖面另一侧传来清脆的鞭炮声,正准备咬钩的鱼儿吃了一惊,尾巴打开一波水花,逃了。白正笑了笑,转动摇柄,慢慢收回鱼线。受到战火洗礼的京城正以最快速度恢复生机,每天都会响起店铺重新开张的鞭炮声。与其钓鱼浪费时间,倒不如去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走,感受一下生命的味道。

几艘画舫从湖上驶过,红巾翠袖,花枝招展的商女手抚琵琶,将一阵阵悠扬的音乐送过湖面。大腹便便的商家,附庸风雅的文人,挤在甲板上,尽情享受这劫后的安宁。人们忙碌着,喧闹着,好像几个月前那场战争根本没发生过。

“武兄,你真的放心他们这样闹下去么”?白正一边整理鱼杆,一边低声询问。国事会的状况目前很混乱,马上就要面临最重要一个议题的表决,而无论是省意代表,还是民意代表,根本答不成个一致意见。任何一个议题,都会引发争议。而争议一旦产生,没有几天几夜,不会出现结果。即使到了表决时间,收上来的赞成票也很难超过半数,害得临时主持国事会工作的徐增寿不得不将议题发回去重议,每天回到家,白头发都要多出一大缕。

“闹呗,只要不动刀子,他们终归有互相妥协的那一刻”,武安国仿佛早就预料到这个结果。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某个岛上的议员们还在议会中互相扔鞋子,眼前这个国会和后世还差六百年,不产生同样的笑话才怪。

这个国会是立宪派和保皇党妥协的产物。朱棣、武安国、郭璞、曹振、李琪、徐辉祖以及各路诸侯都在协议上签了字。驱逐建文后。大家同意在由各省代表组成一个国事会,共同商定国家大事,包括立宪,政府结构和是否保留皇位问题。这个协议发布后,曾在民间激起轩然大波。好在刚刚打完内战,人心思安。加上武安国、曹振、蓝玉和朱棣手中掌握了决定性的武装力量,才避免了内战的再一次爆发。

按吴思焓的提议,国事会由国家议院和民众议院两级组成,简称国会。代表的产出办法同样是利益妥协的产物。国家议院成员,则由各省推举。为了照顾各省利益,无论各省人口多少,都可以推举三名省意代表进入国家议院。至于这三人如何产生,则由各省自己做主,朝廷不加干涉。

而民众议院成员,则照顾了那些人口较多的省份。除了省意代表之外。各省还可以根据内战之前上报的人口总数,按每二十万人一个名额的办法,产生民意代表,与国家议院的省意代表共同进京参与国事。民意代表必须通过各省爵士会的认可,各省诸侯不得干涉。

凭空而生的国会没给武安国带来更高的声望,反而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听到指责之声。拥护燕王做皇帝的人不满意。反对燕王做皇帝的人也不满意,称赞武安国英明的与漫骂他奸诈的人一样多,还有更多的人觉得他在胡闹。

这一切都因为,在国会成立的刹那,各派力量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大明朝是否保留皇位,皇帝到底有多大权力,要在旧的一年年底,由国事会投票表决。在此之前,大明朝有朝廷。却没有皇帝。政务由几个大臣,郭璞、李琪、徐增寿等人主持,各部门正常运转。

有人惊奇的发现,在没有皇帝的日子,大明国却没有陷入混乱。各部正常运行。各职司衙门也照常办理公务,并且地方官员们因为爵士会的建立和政局走向的模糊,处理事情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他们大概是为了保住官位不得不暂时装样子吧,但愿时局永远这样模糊下去”,不怀好意的“刁民”大胆地想。

“其实,郭大人、李大人、徐大人,他们几个现在这样处理朝政,把国家管得就挺好,根本不需要有个皇帝”,民间,有人小声议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属于立宪派,在保皇党的压力下,他们迅速组成了宪政同盟,各省遥相呼应,发誓将立宪进行到底。

“可燕王、武公、曹大人他们三个谁都没在朝廷中管事啊,这事儿,我看有点邪门”?有人为时局忐忑不安。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