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 第三卷 第十一章 天问 (四)

明 第三卷 第十一章 天问 (四)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23:16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天问(四)

帝王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一词,千余年的历史表明,妥协,即意味着软弱。对敌手的软弱,就是不珍惜自己和追随者的生命。

看着姚广孝留下的玉珏,燕王朱棣清醒地意识到布政使郭璞错在了哪里。他为保孤城,提出《平等宣言》没有错,为了争取诸侯支持,首倡《立宪与分权》也没有错,他唯一的错误就是,不该在自己身体康复后,毫无戒心地将北六省的最高权力交回来。

“如果郭璞不肯将北六省的最高权力交出来,姚大师会来么”,燕王朱棣扪心自问,答案很清楚,不会!

姚广孝这种人是不折不扣的投机者,依附在某个强者身上,出卖自己的阴谋和才智,从而名垂史册,是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这种人,在和平时代无出头之日,乱世才是他们的最佳生存场所。他们喜欢乱世,喜欢流血,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出售他们过人的智慧。至于有多少白骨成就了他们的智者之名,他们不会考虑。因为他们是精英,而那些倒下的都是他们成为精英道路上天经地义的牺牲品。偏偏历史书上写满了对这种人的赞歌,无论的他们择主而侍还是择主而噬,都描述成“善于聪明机变”。

自己必须尽快有所行动,否则这位姚大师肯定会掉转枪口。不但是姚广孝,还有这些天来向自己表示忠心的大部分军官,北六省的大部分官员,还有那些财团首脑,他们也会拂衣而去,寻找更合适的英主。

燕王朱棣不是蛮干之人。他知道此刻自己手中的实力有多强。北方六省,死心塌地拥护他燕王夺取皇帝宝座者和真心真意希望支持平等制宪的人,差不多势均力敌。更多的人和利益团伙在观望,在等待,在选择投资对象。

北方六省的政局。就像这窗外的风云,在最黑最深的地方,酝酿着闪电与风暴。

在内心深处,燕王朱棣理解郭璞等人的平等诉求。明白吴思焓等人提出的政治契约观念。甚至完全同意武安国当年所说的“制度强于明君和清官”观点。这些曾经是支持北方六省与朝廷对峙的支柱,燕王朱棣在六省这么多年,目睹了社会整个变化过程。怎会看不清楚其中关窍。但是,他是燕王,是朱元璋的儿子。更进一步说,切切实实的利益争夺面前,只有手段的恰当与失误,没有道理的正确与错误可讲。

不止是他燕王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一群人,几个集团的共同利益。

姚广孝这样的“精英”集团反对平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生来比别人高贵。

大部分官员不支持平等,因为吴思焓提出的制宪与分权,颠覆了原来的负责与监督办法,将原来的从上到下,层层监督。变成了从下到上,层层选择。这严重侵犯了他们的权益。

很多财团不支持平等,因为那意味着血汗工厂和奴隶贸易失去了合法性,虽然暂时还没有人要求恢复北平新政初始年代的八小时工作制和工人夜校,但《平等宣言》为这些东西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朝廷大军压境时,众人可以抛弃各自的主张一致对外。眼下朝廷的军队已经对北方六省构不成威胁,所有矛盾都露出了水面。

一个月前,矛盾双方在报纸上已经开始交火,理论上,支持平等一派大占优势。没有人喜欢做奴隶。虽然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随意支配他人的财富和生命。但没有人愿意自己处于被支配地位。仅此一点,已经让平等的支持者们在报纸上的论战中处于不败之地。

但最终的较量在军队。谁掌握了军队,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使无法说服对方,总可以用火铳将对方从**到精神一起消灭掉。这一点上。燕王朱棣有郭璞更清醒的头脑。

先用计谋和铁腕手段将郭璞等倡导平等的官方人物一网打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军队,然后在北方六省将天将授华夏于燕王的理论造足,接着挥师南进,驱逐允文,取得帝位。然后扫平诸侯,一统天下。

这是一条血路,但可以成就一代绝世帝王。为子孙后代博取万世基业。至于身后的血,时间可以将它洗涤干净,谎言可以将罪恶遮住。几百年后,人们只会看到帝王的魄力与英雄身上的光芒。

姚广孝留下的玉珏在朱棣眼前晃动,“殿下,是做决断的时候了”,大将陈亨的谏言在朱棣耳畔回荡。不远处的校场内,传来朵颜三卫震天的喊杀声,这些蒙古骑兵在陈亨的监督下正冒着大雨进行操练。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