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八十八章 哪来的怪脾气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八十八章 哪来的怪脾气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8:4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有许敬宗帮着东宫,您老也不用太过担忧。”

“嗯。”高士廉舒坦一些,道:“就像是打牌,那泾阳是承乾最重要的一张牌,他不会轻易动用许敬宗的。”

高林笑道:“那还是您老安排得好。”

高士廉低声道:“别的孩子身边最好都是好人,这样的孩子养出来心更正,可承乾不行呐,他身边不能光只有好人。”

朱雀门的城楼上,三人走在这里。

李承乾拿着先前做过的预算道:“于詹事,徐长史觉得如何?”

于志宁大致了解了这份预算回道:“往后朝中呈报都需要这样吗?”

徐孝德道:“会不会太过烦琐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孤向来喜欢秩序,任何事没了秩序就会一团乱,就跟带孩子是一样的。”

徐孝德作揖道:“臣本就是东宫长史,愿为殿下分忧。”

见他答应得快,于志宁道:“臣往后便在中书省,为太子殿下做预算。”

往后朝中账目往来,条理清晰,就挺好的。

至少在四月科举之前,朝中用度不用担心了。

李承乾停下脚步,看到一群正在举着书卷大声抗辩的几人,道:“这世上有多少人是带着满腹的经纶,雄心与壮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的,明经及第是他们的梦想,这世道有梦想的人太少了。”

于志宁与徐孝德站在太子身后不语。

李承乾继续道:“如果这个时候朝中还辜负他们的期望,这科举又有何用。”

于志宁又道:“因此殿下才让他们在东西市先进行糊名考试?”

李承乾颔首道。

于志宁接着道:“是殿下早就觉得糊名才是正道,只不过在朝中从未表态?”

徐孝德道:“就算是太子以为糊名才是正道,正因如此殿下更不该直言表态。”

“中书省应该堆积了不少卷宗,朝中就要开朝了,两位就先去忙吧。”

“喏。”

于志宁与徐孝德分别作揖离开。

临近朝中要开朝,皇城内的官吏也开始多了起来,各部慢慢进入了工作状态。

这天早晨,东西两市开始了考试,这一次是给文学馆与弘文馆,还是四方馆挑选学士,参与考试的人也可以继续参加科举,四方馆与文学馆的考试在东市,是糊名考试。

而弘文馆则是在西市考试是不糊名的。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在中书省等待着考试的结果。

中书省内很安静,除了各部官吏来往,三人坐着此刻都很沉默。

过了晌午,中书省的人走了一部分,这里便清闲了下来。

关中午时的阳光很温暖,李承乾坐在中书省门前嗮着太阳,悠闲地从袖子里拿出几颗枣,放入口中嚼着。

“来了来了!”声音由远而近,是马周与褚遂良各自拿着厚厚一叠纸而来。

等人到了近前,李承乾便站起身,将椅子放在靠墙的位置,走入中书省内。

褚遂良放下一叠纸,放在桌上,“这是弘文馆挑选的考卷。”

马周也放下一叠纸,道:“这是四方馆与文学馆的。”

房玄龄拿过名单看了起来,“弘文馆参试六十七人,录用世家子弟二十人,寒门子弟十三人。”

长孙无忌拿过一叠糊名的考卷,小心翼翼撕开糊名的封条,看着一个个名字。

几人分别看着考卷。

在弘文馆的考卷上,李承乾注意到了一个名字,裴行俭,字守约,年方十六,籍贯河东裴氏。

文章写得倒是不怎么样,是勉强给弘文馆的选中。

弘文馆的考题是论述河西走廊治理的问题,而裴行俭回答多是一些行军打仗方面的问题。

从作文的角度来看,明显是偏题,或者是离题。

史书上说裴行俭其人是将门之后,怎么来参加文人科举?

或许是这个时代太内卷,明经及第的人还要文武双全?

心中记下这个名字,李承乾默不作声将这卷纸放下,而后拿起另外一卷。

房玄龄核对好名单后,言道:“四方馆与文学馆参试四十一人,选用考卷二十份,世家子弟入选只有三人。”

李承乾继续沉默不语,揣着手看着几人的神态。

马周道:“很明显,四方馆的文章比弘文馆的文章更好。”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