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十四章 认真的一箭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十四章 认真的一箭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0:58:4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殿外的冻雨还在下着,关中温暖骤降,冻得猝不及防,东宫的菜种得早,也不知会不会冻坏了菜苗。

李承乾喝下一口热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看向一旁,“于詹事?”

于志宁连忙回道:“殿下有何吩咐?”

李承乾先是摆了摆袖子,一手放在膝盖上,目光打量着武士彟,道:“现在朝中要告老还乡,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章程?”

“回殿下,按照官阶,若寻常侍郎以下,吏部批复便可以,倘若侍郎以上则要陛下批复。”

李承乾笑了笑,道:“应国公,为何不去骊山向孤的父皇告老辞官。”

“臣……”武士彟欲言又止。

与去年相比,如今太子殿下表现出来的谈吐越发强势。

当初还是那位谦逊的太子,平易近人。

徐孝德坐在太子身边,全神贯注,不敢疏忽殿下的半句话。

这位太子殿下,这一年成长得未免太快,言语间已有了威严。

“应国公不用拘谨。”李承乾叹道:“今年,告老还乡的官吏太多了。”

于志宁,徐孝德,武士彟三人皆是沉默。

就是因高士廉为,虞世南,王珪等人一步步退出朝堂,正值权力的更替阶段。

如今这个朝堂,权力交接还是很顺利,舅舅平稳过渡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

房玄龄掌仆射之位,主持朝政手握大权。

当年跟随父皇的秦王府旧人,一个個闪亮登场。

老人们也一个接着一个离开。

徐孝德递上一份奏章,道:“殿下,这是应国公这些年的行状。”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老徐,潼关的水位如何了?”

“回殿下,稍有起伏,可依旧比往年低了一尺。”

言罢,见殿下也没打开奏章,而是放在一旁没打算当场看,徐孝德只能蹙眉低着头。

大风还在呼呼吹着,可以听到冻雨沙沙落在地面的动静。

李承乾抬头又看武士彟,缓缓道:“应国公,不是孤不答应您告老,此事还要与房相他们商议,还望您不要着急。”

“喏。”武士彟躬身行礼,“老臣先告退了。”

看他转身就要离开,李承乾又道:“徐长史,送送应国公。”

等徐孝德与武士彟一起离开,于志宁低声道:“殿下,其实徐长史一直是个热心肠的人,自从应国公来长安,已为他奔波多日。”

李承乾看着徐孝德的奏章,都是这些年武士彟在中原奔波的种种事迹,武德八年调任扬州,武德九年调任豫州,又是出任利州,再是调任荆州。

大半个中原自南向北,都快被他走遍了。

其实武士彟算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在大唐能臣人才辈出的年代,贞观一朝群星闪耀,大唐的人才都快变得不值钱了。

武士彟也在房玄龄,岑文本,或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的光辉下淹没。

再者说武家是商贾出身,当年为了资助泾阳起兵的皇爷爷,几乎是用尽了家产。

光凭武士彟与皇爷爷的交情又能如何?

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父皇

如果父皇还看当年交情,用还人情的方式补偿他们,兑现当年的许诺,这朝堂早就乱得不成样子。

就如当年的关陇门阀支持皇爷爷起兵,当年的承诺都是皇爷爷给的。

现在呢?

父皇即位之后,根本不搭理他们关陇门阀。

当年情面,哪有社稷重要。

李承乾看完了奏章,低声道:“以往武家都是经商的,他们现在还经商吗?”

于志宁回道:“不再经商了,应国公前来告老也有缘由,他的家眷都在并州,而现在他的身边只带着一个小女儿,多半是回乡心切。”

李承乾吃着茶叶蛋,也给于志宁一颗,“于詹事?”

于志宁刚剥了蛋壳,还没吃,只好又将剥了壳的茶叶蛋放入碗中,端坐着道:“殿下请讲。”

“你这些天一直都在中书省办事。”

于志宁道:“正是。”

“来年科举的事准备如何了?”

“回殿下,在来年六月便能开科举,今年休沐之后,房相会主持将布告传下去,告知中原各县。”

李承乾盘算了一番,要等休沐后让各县张贴布告,前前后后的时间还挺紧张的。

于志宁拿起剥好的茶叶蛋,咬下一口仔细品尝着美味。

“科举的会糊名吗?”

“糊名?”于志宁嘴里还嚼着茶叶蛋,好奇道:“糊名是何意思?”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