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科幻 > 融合电脑,我能操纵亿万太空战舰 > 第四十九章 土豆太阳

第(1/3)页

核聚变早在人类时期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那个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笑话。说是有一个人问一名科学家,可控核聚变要多久才能实现。

那名科学家回答说,五十年。

然后过了二十年,那个人再次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实现还要多长时间。这名科学家还是回答说,五十年。

然后又过了二十年,然后再过二十年,这个人每次问科学家,科学家都回答说是五十年。

于是便有了“永远的五十年”的梗。也即,无论什么时候,可控核聚变都永远需要五十年后才能实现。

这个梗当然是用来调侃可控核聚变大规模应用迟迟无期的。当然,它侧面也反映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的“可控核聚变”其实应该指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可控核聚变,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可控核聚变。

在实验室之中,可控核聚变技术其实早已经实现了。聚变燃料在人们的控制之下,平缓的释放出了它内部所蕴含的能量。

但唯一的关键点是,人们驱动这个可以让核燃料产生聚变的装置,耗费了400份的能量,但核燃料聚变之后所产出的仅仅只有1份能量……

可控核聚变目前人类探索有两个方向。一是磁约束装置,二是惯性约束装置。

之所以需要“约束”,是因为需要将核燃料的温度提升到上亿度,它才能开始聚变。而如此高的温度,很显然是不可能有任何材料可以容纳它的。

如此,便只能采取非接触式约束。

磁约束装置,即是通过磁场采取类似磁悬浮的原理,在不接触核燃料的前提下控制它们的位置。

惯性约束装置,既是通过类似射箭的原理来约束它们——一个容器会发射聚变燃料团,趁着它们还未落地,还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就赶紧通过激光烧灼它们,将它们的温度提升到上亿摄氏度,令它们聚变掉以释放出能量。等它们落地的时候聚变过程已经结束,温度也降了下来,就不再能损坏机械的结构了。

这便是惯性约束装置。

截止到人类文明灭亡以前,在这两个方向上,人类各有收获。但究竟哪一条路线才是正确的,没人知道。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