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扼元 >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巴格达(完)

扼元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巴格达(完)

作者:蟹的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13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蒙古人先到,这却不妙了。

好几名官员俱都吃惊。最近数月,使团漂泊大洋之上,与外界隔绝,但去年年中出发的时候,都知道朝廷正紧锣密鼓地组建大军,意图再一次深蹈瀚海,打击蒙古军的残余势力。

这可不是件容易事。虽说蒙古人入侵汉地连遭惨败,导致在广袤草原上的影响力急剧衰退,但成吉思汗西征时营建的庞大帝国并未坍塌。由于蒙古军所到之处彻底的屠杀、摧毁和汲取,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无数人民失去了统治者和贵族,也就失去了集结为整体的能力,短期内几乎无法出现能与蒙古人抗衡的力量。

而黄金家族的残余成员们便利用这一局面,向迈入漠北的汉儿展开持续反击,几乎每天都造成流血伤亡,进而引发了多起屯垦百姓的逃亡事件。为此朝廷连番出兵讨伐,为此消耗的财力巨大,引起朝堂持续争论。

使团之所以远赴巴格达,也有个隐藏的意图,便是仿照汉时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故技,与阿拉伯人协调共同压制蒙古的策略。

但此意图的优先级远比商贸合作为低,因为两国相隔数万里,就算用最好的船只、最出色的水手,也得两年才能打个来回。任谁都知道,两家想在军事上协同合作,几乎不可能实现。

何况自从抵达阿拉伯境内,使团成员便看到各处兵荒马乱,军阀林立。在元好问看来,这样一个衰弱的大国,正好便于大周在背后操纵,发挥他们贸易转运的长处。至于军事上,如此分崩离析的局面,怎么去和蒙古人斗?元好问早就决定,在谈判国是的时候,绝口不提蒙古了。

奈何他不想提,蒙古人却先上了门!

“他们倒也聪明,知道什么对他们重要。”元好问忍不住叹气。

以疆域而论,蒙古人的地盘依然广大,但这些地盘上的产出却极其有限。殊少手工业者,商路也大都断绝,这都是蒙古军征伐导致的。如果他们时间充裕,还可以慢慢收拢匠人,恢复贸易。但他们没有时间,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一刻不停,以大周的财力,尚且周转艰难,何况蒙古?

就算光脚不怕穿鞋的,大周投十分力气,蒙古人只需用一分力气应对,战争也迫使他们不断加强压榨的力度,把万里疆域内的每个人都当做战场上的耗材。可再廉价的耗材,也需要军饷和赏赐,需要配备武装,这都是极耗钱的。

所以这几年来阿拉伯人承受的外界军事压力陡增,便是因为蒙古军把阿拉伯境内的各路埃米尔当作肥肉,拿着这些军阀的钱,支撑在河中等地的拉锯。可年复一年下来,军阀们的家产毕竟有限,而大周军队而脚步则步步紧逼,迫使蒙古人把目光转向哈里发所在的巴格达城。这座城池坐拥整个帝国积累上百年的无穷财富,蒙古人的使团来此唯一的目的,就是勒索。

元好问能够想象出蒙古人的勒索手段,无非以军事滋扰为先导,然后指责阿拉伯人与蒙古的敌人往来,等于和蒙古为敌。使团一行此时入城,便正好给了蒙古人口实。而使团得到的待遇,说明哈里发和身边的权臣、近臣们,已经吃不住蒙古人的压力,开始与大周切割。甚至打算从汉商手里抢出给蒙古人的钱财。

可这有什么用呢?狼要吃绵羊,难道会因为绵羊的态度好些,就少吃一口?绵羊把一只兔子奉献给狼,难道自家就能安全?何况,那兔子自有利齿獠牙,并非人畜无害,只是绵羊不晓得罢了。在兔子眼里,绵羊的一举一动并没有多大的威胁,这头羊实在太老也虚弱了。

或许蒙古人造成的军事压力实在太大,可阿拉伯君臣昏眛至此,焉有不亡国的道理?元好问叹了口气,转向史天泽道:“润甫,事急矣!你得抓紧时间准备,今晚就发讯号!”

到了晚间天色暗沉时候,永恒宫的重重宫禁之内,慢悠悠升起了一个怪模怪样的巨大玩意儿。那玩意儿有三五丈高,通体滚圆,其上隐约透光,显出表面五彩斑斓的纹样,底部开了个小口,有个吊篮托举着一座熊熊喷火的炉子,晃晃荡荡挂着。

宫殿内外,乃至底格里斯河对岸的一座座高塔上,都有人望见了这东西。随即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奔上街头眺望,或者在自家院落里仰首观瞧。随着这圆球越升越高,惊呼者有之,惊恐者有之,惊喜者亦有之。

巴格达西南面的库法门附近,是城里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而且汉人商贾的数量极多。

按照阿拉伯人流传久远的习惯,名义上管理市场的是一位乌理玛学者,但这个学者只负责处断市场内的各种商业纠纷,并不参与日常的琐碎事务。具体承担职责的,是受到哈里发宫廷信任的两个呼罗珊人。两个呼罗珊人手底下有二十几个突厥卫兵,还有个聘请来的汉人通译。

近世以来,历任哈里发多用呼罗珊近臣为驾下猛犬,对抗阿拉伯贵族。这两个呼罗珊人地位低微,只是区区卡页德,但专门代表哈里发监控市场运行,确保哈里发该得的好处不少,另外自己也能吃得膘肥体壮。

众所周知,猛犬吃得太饱,就会失去狩猎的能力。这两个呼罗珊人早在去年,就已经专心于享乐,沉溺于众多豪商指缝里溜出的金玉珍玩。所以实际上整个市场已经成了商人们自治的场所。

在巴格达讨生活的汉商很多。光是库法门外的市场,算上商队的护卫、来巴格达长见识的水手等等,多时能有上万人,少的时候,也常驻着四五千人,这还得剔除汉商在本地的合作伙伴和雇佣人手。在东南北三面的呼罗珊门、巴士拉门和叙利亚门附近,几个较小的市场也驻有汉商。

汉商们以乡里乡亲为纽带,在集市里建造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公所和商会,再以公所和商会的常任首领共同议定事务。

这就使得两个呼罗珊官员本该驻扎的地方,反而门庭冷落。本该驻扎此地的突厥卫兵们,也早都各回各家。只剩下那个年纪老迈的汉人通译时常到官邸看看。

这个通译姓赵。赵老伯年近六十,身体不似早年壮健,因为手脚关节受多了海上风寒,老来风湿骨痛,走路一瘸一拐,胳膊不大抬得起来,他的右手残疾,手腕上原本装着一支铁钩。后来嫌弃铁钩太重,不得不换成了软木雕刻的假手。

能吃上阿拉伯人的官饭,这老伯当然也不是简单人物,据说早年在大周军中颇有资历,见过很多大人物的,只不过后来年纪大了,又不愿受拘束,才停留在巴格达。其实在此生活的汉人商队,哪有不尊敬他的,逢年过节的孝敬从来不少,他要过几年舒坦日子,那是易如反掌。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