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都市 > 岁月流歌 > 第二十五章 春风化雨(一)

岁月流歌 第二十五章 春风化雨(一)

作者:淮上文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6:07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大成子的爸爸王世川,这辈子置办的第一辆运输工具,是架双轮的架子车。

土地到户的这年秋天,他和两个侄子王家军、王家兵兄弟,放开手脚做起了木材贩运的生意。

原来两天一趟的扛树买卖,太苦太累也挣不了几个辛苦钱。

王世川索性举全家之力,去县里买回轮胎轱辘,请老木匠量身定做了一架宽大的木板车。

这种造价三百元左右的运输工具,在1979年的农村,也算是把全部身家都压进去的大件了。

当年的农民创业者们,很多都是从拉板车做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金色大道。

《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安,正是靠骡子板车,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有了架子车之后,王家叔侄的木材生意从此鸟枪换炮,每趟几十根杺条、十几方杉木的运力,挣钱的速度也快的流水一般。

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的历史意义,是解放了生产力。

王世川这样的农民伯伯不用再每天上工,去从事低效率的农田劳作了。

农闲时节出门务工经商,在家搞特色养殖,或者重拾各种祖传的老手艺,都有了充足的时间和人身自由。

各显其能发家致富,开始成为这一时期乡村生活的主旋律。

一个农家如果没有出门打工的子弟,也不搞点副业,仅靠着几亩田过日子,在那个农业税很重的年代里,生存依然艰难。

而且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乡村生活中的日常开销也越来越多。

婚丧喜嫁、人情往来、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更多追求,都需要一定的收入基础作为保证。

据一些老农民回忆,土地到户两三年后,农村的贫富差距就开始出现了。

有些农家的日子,还不如在大呼隆、自留地的年代。

一桩生意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三个要素:资本、货源和买家。

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缺少货源和资本投入的现象,即为经济学上所定义的卖方市场和资本短缺。

货源供给严重不足,买家凭票、拼关系、凭计划才能买到商品,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的市场就是卖方市场。

百分之几十、几百的资本收益率,人们只要有积蓄、能够筹集到资金、搞到银行贷款,敢于投资创业,摆个地摊都能暴富的年代,就是资本短缺的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卖方市场的大环境和资本短缺兼而有之。

那个时候的草根创业者,成功率可以达到99%,王世川这样目不识丁的农民,发财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个时候虽然还很穷,但市场上几乎啥玩意都缺。

化肥农药、钢材水泥、家用电器、外汇图书,都是紧俏货。

当时的生产厂家,基本没有市场营销的概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组织生产、扩大生产能力,生产多少都能买的出去,根本就不愁销路。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资本短缺的烟云早已散去,我国已进入了全面资本过剩的时代。

资本收益率跑不过银行理财,个人创业投资的风险空前增加。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