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铁骑之虎啸狼骑 > 第九十二章 远东起狼烟(一)

铁骑之虎啸狼骑 第九十二章 远东起狼烟(一)

作者:江中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0 01:15:4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大燕的瘟疫随着秋天的到来逐渐消退,大燕百姓紧绷的心终于稍微的松开了一些。这一场瘟疫不仅耽误了大燕的农时,也给大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江南本是富庶之地,是大燕税收的主要来源。经过这场瘟疫之后,大燕今年的税收基本上算是泡汤了。再加上救治灾民耗费的物资,大燕国库可以说是快要见底了。大燕从上到下都期盼着别再有其他的祸事来了,如果再有什么灾祸来临,大燕恐怕真的会支持不住的。

瘟疫带来的不仅是国库空虚,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肃正帝的处置不当,给江南百姓心中带来的失望和怨恨。一场天灾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死于瘟疫也就罢了,那些死里逃生的人,眼睁睁看着骨肉亲人惨死在自己人的刀下,那激愤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些激愤被压抑在心中无处发泄。这就好比一座火山,表面上看很安全很平静。实际上火山内部的岩浆已经沸腾,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爆发出来。

大燕肃正二十年春,鉴于滞留在冀州的流民数量众多,又没有田地可以供其耕种的情况。左仆射李克上书肃正帝,一是将流民迁移至东部平绒草原放牧耕种,二是征发流民修缮北部各州关隘。这样既可以减少朝廷负担,又能加强各处关隘的牢固程度。利用流民修筑关隘只需要派出一军维护秩序,管流民吃喝就可以了,朝廷不用另行支付费用。

李克的提议在朝中引起了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不少家在江南的大臣出于同乡之情,反对将这些江南百姓迁移到草原上。理由是江南百姓不习惯草原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背井离乡本来就已经很惨了,再把他们赶到草原上,怕是会激起民变。不如让他们返回江南。回到故地去重操旧业。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加快江南地区生产的恢复。

众臣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将流民遣返回江南地区的意见占了上风。肃正帝也同意了众臣的意见,就在他正要下旨遣返流民的时候,一道紧急军报震惊了朝野上下。

远东道行军大总管、诸路兵马大都督拓拔鸿烈,在征讨远东戎部的作战中中计被斩,三万五千大军以及近四万百姓全体殉国。远东戎部二十万铁骑布阵梅琳楚河。与前来救援的司马炎的三万燕军对峙。司马炎见到事不可为,只得命令燕军沿梅琳楚河布防,与戎部对峙。次日司马炎和戎部代汗苏尔虎在梅琳楚河边会谈,苏尔虎交给司马炎一份国书。声称从现在开始戎部恢复东戎汗国国号,不再接受大燕管辖。从此东戎和大燕以梅琳楚河为界,两国互不侵犯。

东戎国书和司马炎的军报传到奉天之后,大燕举国震惊。这是大燕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如此惨败,拓拔鸿烈成为第一个被敌人斩首的大燕高级将领。远东分裂的局面已经形成,这对刚刚经历了瘟疫肆虐的大燕来说犹如当头一棒。把肃正帝和满朝文武震得目瞪口呆。

肃正帝连忙传召司马炎派来的信使询问详情,没想到他却被信使的描述吓得心惊肉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就在大燕瘟疫开始的流行的时候,远东戎部代汗苏尔虎聚集戎部本部十二万铁骑,联合戎部附属部族八万骑兵,共计二十万大军四面出击,突然对梅琳楚河北岸的大燕村落城镇和远东驻军发起进攻。由于事出突然,大燕远东驻军猝不及防。他们且战且退,并迅速向拓拔鸿烈求援。拓拔鸿烈立刻率领两万骑兵。渡过梅琳楚河前去救援北岸驻军和百姓。

拓拔鸿烈渡过梅琳楚河时共计搭建了十座浮桥,为了保住这十座补给线和生命线,拓拔鸿烈命令司马炎率军驻守在梅琳楚河两岸,作为后应。

拓拔鸿烈渡河之后,立刻展开对小股戎部骑兵的围剿。接连十几场战斗,全都取胜。共计斩杀戎部骑兵两千余人。戎部节节败退,大燕北岸驻军余部一万五千人和近四万大燕百姓,最终和拓拔鸿烈大军会合。

战至此时,拓拔鸿烈本已下达撤军令,两万大燕骑兵掩护北岸驻军余部和百姓向南岸撤退。但是此时戎部骑兵却发起了激烈的反攻。他们就像一群群的饿狼,以五千人为一队,一队接一队的杀过来。

戎部骑兵不和拓拔鸿烈正面交锋,只是接连不断的偷袭。他们和大燕军队稍一接触就迅速离开,然后下一波再跟上。这样的进攻连绵不绝,昼夜不停。由于有百姓的拖累,拓拔鸿烈的大军始终发挥不出骑兵的优势,被戎部死死地拖在原地。而此时的司马炎的三万大军,却面对着五万骑兵的日夜强攻,根本没法抽出兵力接应拓拔鸿烈。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