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魏风华 > 第七百章 终点

大魏风华 第七百章 终点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4:00:40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靖平三年,秋,钱塘港

海天一色,苍茫如旧。

然而那海平面上缓缓浮现的桅杆森林,却与三年前初次下南洋时的景象,有了天渊之别。

“呜--呜--呜--”

三声低沉而雄浑的笛声,撕裂了钱塘江口惯常的海风喧嚣与鸥鸟鸣叫,这声音非牛角号,非海螺筒,而是来自“定海”号经过清池工匠改造后加装的铁皮汽笛,以小型蒸汽机驱动,声传十数里,闻者无不心神震撼。

“回来了!是船队!远征欧罗巴的船队回来了!”码头上,早已等候多时、黑压压一片的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望着那支逐渐清晰的庞大舰队。比起一年半前离去时,船队规模似乎略有缩减,舰船也更显沧桑。厚实的柚木船壳上布满深深浅浅的蚀痕与修补的印记,原本玄黑色的船体因长期浸泡和风吹日晒而变得斑驳,不少船只的桅杆并非原生巨木,而是明显后来接上的,船帆也大多陈旧,打着补丁。

但没有任何人敢小觑这支远航归来的舰队。那股凝练的、百战余生般的肃杀之气,混合着异域风尘与深海盐腥,即使隔着老远,也扑面而来,压得喧闹的码头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汽笛过后依旧嗡鸣的余音。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舰队之中,夹杂着几艘形制迥异的船只。有船身狭长、挂着巨大三角帆的阿拉伯式快船;有船楼高耸、线条刚硬、漆色鲜艳却难掩破损的西洋盖伦船;甚至还有一艘体型明显小了好几圈、跟着“定海”号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的三桅帆船,悬挂着一面从未见过的、红白相间的十字条纹旗帜。

“看!那些怪船!”

“是俘获的西夷战舰吗?”

“不像...你看那艘小的,上面的人肤色好生白皙,头发竟是金色的!”

议论声低低地响起,充满了惊奇。

“定海”号庞大的身躯缓缓靠向特意清空出来的深水码头,沉重的铁锚链哗啦啦投入浑浊的水中,舷梯放下,一队队水手和士卒开始下船。

他们的模样,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去时精壮悍勇的儿郎,如今大多面颊深陷,皮肤被海风和烈日灼烤成深古铜色,粗糙得如同老树皮,许多人身上带着伤,缺胳膊断腿者不在少数,用简陋的木棍或铁钩代替,沉默地跟在队伍里。他们的眼神不再是出发时的兴奋或对未知的忐忑,而是一种近乎麻木的沉静,眼底深处却藏着难以磨灭的疲惫,以及一丝...见过过于广阔世界后的疏离与淡漠,他们的衣物大多破烂不堪,勉强蔽体,混合着血污、盐渍、硝烟和一种说不清的、异域的古怪气味。

但他们的脊梁,依旧挺得笔直,步伐沉重而整齐,踩在故乡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回响,队列中,偶尔有人抬头,望见钱塘江畔熟悉的景致,眼中才会飞快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旋即又被深深的疲惫掩盖。

他们是活着回来的,但更多的人,永远留在了风暴角咆哮的深渊里,留在了印度洋酷热的礁石上,留在了西非弥漫着瘟疫与死亡气息的丛林河口,留在了里斯本港口那冰冷对峙的炮口之下。

陈沧是第一批走下船的人之一,他脸上的刀疤似乎更深了些,左臂用绷带吊着,脸色苍白,但独眼中的凶悍之气未减反增,如同被磨砺过的战刀,更加慑人,他深吸了一口空气中熟悉的、混合着江水腥味和泥土气息的空气,喉咙滚动了一下,却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扫视着码头,目光锐利如鹰,似乎在确认这片土地是否依旧属于大魏。

随后,杨哲的身影出现在舷梯口。

他依旧是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衫,在海风的吹拂下紧贴着清癯的身形,仿佛随时会被风吹走,比起第二次离开时,他更瘦了些,脸色是一种缺乏血色的苍白,唯有那双深渊般的眸子,依旧古井无波,甚至比以往更加深沉,仿佛将一路所见的所有风暴、杀戮、谈判、背叛、以及那个旋转的象牙地球仪带来的颠覆性冲击,都彻底吞噬殆尽,不留一丝涟漪。

他的目光淡淡扫过迎接的官员、好奇的民众,以及更远处那些明显多了起来的、冒着黑烟的庞大建筑,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蹙,随即恢复平静,他稳步走下舷梯,脚步沉稳,仿佛不是刚从一场跨越小半个世界的远征归来,而只是散了趟步。

“恭迎杨都督凯旋!”两浙总督府下辖的地方大员们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语气恭敬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敬畏,他们已经通过先期快船送回的战报和杨哲的奏折,大致了解了此番西行的惊天成果与惨烈代价,开拓万里海疆,逼降佛郎机重镇,扬威异域,带回前所未见之海图、物产与情报...此等功业,足以彪炳史册!

杨哲微微颔首,算是回礼,声音平淡无波:“有劳诸位大人迎候。船队需立刻休整,补充淡水食药,救治伤员,一应缴获、文书、及随行夷人使者,需严加看管,即刻登记造册,不得有误。”

“下官遵命!早已备妥!”有官员连忙应道,侧身引路,“请都督先行至驿馆歇息,沐浴更衣,下官已备下薄宴...”

“不必,”杨哲打断他,目光投向北方,“伤员安置,文书封存,夷人隔离,三日后,本官携重要缴获及夷使,北上觐见陛下,此地事宜,交由陈沧将军与你协同处置。”

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带着久居上位、尤其是刚刚以雷霆手段碾碎了无数阻碍后所形成的绝对权威,众人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言,连声应下。

杨哲不再多言,在一队亲卫的簇拥下,穿过自动分开的人群,走向临时准备的车驾。他所过之处,人群寂静无声,都被这位传奇参赞身上那股冰冷的、生人勿近的气息所震慑。

只有极少数眼尖的人注意到,杨都督在上马车前,脚步似乎微微顿了一下,目光极快地扫过码头远处那几个新建成的、异常高大的砖石厂房,以及那几根正喷吐着滚滚浓烟的巨大烟囱,厂房屋顶下,隐约传来沉闷的、有节奏的轰鸣声,那是不同于世间任何已知声响的动静,仿佛某种钢铁巨兽正在苏醒,低沉地咆哮。

初版蒸汽机--清池工业区的最新成果,已经开始在江南这天下丝织中心,展现出它狰狞而强大的力量。

杨哲的眼底,似乎有一丝极细微的波动闪过,快得无人能捕捉,随即湮灭在深潭之中,他弯腰,钻入了马车。

车帘落下,隔绝了外界所有的目光与喧嚣。

......

北上官道。

休整三日后,一支规模不小的车队离开了依旧沉浸在船队归来震撼中的钱塘,沿着修缮一新的官道,向北疾行。

队伍核心是杨哲的车驾,前后有精锐骑兵护卫,队伍中还跟着几辆密封的马车,装载着此次西行最珍贵的收获:精心誊抄绘制的新海图、沿途各国的详细情报汇总、各种矿石植物标本、以及部分缴获的西洋火器、仪器和书籍,此外,还有另外几辆马车,窗帘紧闭,周围守卫格外森严,里面是几位随船而来的“客人”:面色苍白、眼神惊惶的葡萄牙总督特使、一位来自非洲海岸某部落、戴着巨大黄金耳环、神情局促的酋长之子,以及两名自愿前来“见识东方天国”的意大利耶稣会士--他们原本在里斯本传教,被杨哲带来的关于“东方庞大帝国”的描述所吸引,认为这是传播上帝福音的绝佳机会,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归大魏的船队。

车辙碾过平整的夯土路面,发出均匀的辘辘声。官道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色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田间地头,劳作的农夫身影依稀可见。

然而,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与几年前相比,这片江南腹地已然发生了许多细微却深刻的变化。

官道明显拓宽加固了,可容四辆马车并行,路况极佳,显示出朝廷对交通命脉的重视和维护力度,往来车马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驮着沉重货物的四轮马车,车夫吆喝声洪亮,显得异常繁忙。甚至偶尔还能看到一种造型奇特、没有马拉、却靠着某种自身发出的“哐哧哐哧”声响和喷吐的白汽缓缓移动的钢铁怪物--那是清池仿制并改进的、最初级的蒸汽机车,目前还仅限于在几条重要官道和矿区短途试行,负责运输大宗货物,但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颠覆性,已足以让每一个第一次见到它的人目瞪口呆。

沿途的村镇,也比以往更加繁荣,新的瓦房随处可见,集市规模扩大,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本地物产,还能看到来自南洋的香料、天竺的棉布、甚至一些造型奇特的海外舶来品,人们的脸上,少了些过去的麻木与菜色,多了些忙碌带来的红润和对眼前生活的专注,茶馆酒肆里,议论的话题除了家长里短、田里收成,更多了许多关于“海外”、“博安洲”、“特许状”、“航海”的字眼。

“听说了吗?老张家那个不成器的三小子,前年跟着一艘私掠船去了南洋,去年居然托人捎回信和一大笔银子,说是在那个什么...爪哇?还是旧港?立住了脚,圈了块地种香料,雇了十几个土人干活!”

“这算啥?隔壁县的王大户,变卖了祖产,凑钱入股了一个什么‘南洋拓殖公司’,领了乙等特许状!听说他家派出去的船队,已经在博安洲东岸找到了一个超级大的海湾,水草丰美得很,立马就要送第一批移民和牲口过去!说是只要站住脚,那地以后就归他家世代所有了!”

“啧啧,真是搏命换富贵啊...海上风浪那么大,还有生番土人...”

“怕啥?没听朝廷说吗?博安洲那边,朝廷的转运使司已经建起来了,有官兵驻扎!而且现在船越造越大越结实,还有那种新式的...叫什么...‘蒸汽轮船’?对,据说能逆风而行,比以前安全多了!富贵险中求嘛!”

“也是…总比一辈子土里刨食强。听说北边定北府那边,好多辽人、奚人也都红了眼,凑钱买船买枪,也要往博安洲去呢!朝廷巴不得这样,说是能‘融民于无形’...”

类似的对话,断断续续地飘进车队中那些欧洲使者和传教士的耳中,通过通译的转述,让他们脸上惊疑不定的神色愈发浓厚,这个东方帝国展现出的活力、民间对远方的渴望以及朝廷那种鼓励冒险、甚至放任民间武装拓殖的政策,都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在他们的认知里,海外扩张无不是由王室主导、严格控制的。

杨哲坐在车内,闭目养神,对窗外的议论充耳不闻,仿佛一切早已在他的预料和算计之中,只有当他听到关于蒸汽机车和轮船的零星话语时,搭在膝盖上的手指,才会极其轻微地动一下。

--这,便是您的又一张底牌么,陛下?

车队日夜兼程,越往北,那种太平盛世的景象似乎就越发明显,运河里漕船如织,运送着江南的粮帛赋税北上,驿道体系高效运转,传递着朝廷政令和四方消息,曾经在战乱中荒芜的土地,大多已被重新开垦,村庄里鸡犬相闻。

经过山东境内时,他们甚至看到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官道旁施工,数以千计的民夫和战俘--多是昔日辽军或草原部族--在监工的指挥下,开挖地基,铺设一种奇怪的、平行延伸的钢铁轨道,有人低声告诉好奇的意大利传教士,那是朝廷规划中的“铁道”,将来要用那种“蒸汽机车”拉动满载货物和人的车厢在上面飞驰,日行千里不在话下,传教士们听得目瞪口呆,几乎以为是在听天方夜谭。

穿过依旧残留着北伐战火痕迹的河北之地,进入幽燕,古老的北平城巨大的轮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

而此时的北平城,与顾怀刚刚登基时相比,已然是另一番气象。

城墙依旧高大巍峨,但城外早已不是昔日的荒凉景象,巨大的瓮城之外,形成了大片大片的关厢区,客栈、货栈、车马行、酒楼、工坊鳞次栉比,人流物流汹涌如潮,各种口音此起彼伏,除了中原官话,还能听到带有幽燕口音的、带着草原腔调的、甚至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怪腔怪调的高丽语、倭语、乃至更遥远的南洋土语。

来自西域的驼队,带着风尘与香料的气息,叮当着驼铃穿过熙攘的街道,高鼻深目的色目人商人,穿着丝绸长袍,用熟练的汉语与人讨价还价,几个皮肤黝黑、卷发、穿着艳丽羽毛披风的南洋土邦使者,好奇地打量着街边卖糖人的小贩,甚至还能看到一些被特许进入帝都的蒙古部落头人,穿着传统的皮袍,剃着髡发,在通译的陪同下,敬畏地看着眼前这座庞大无比的城池。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自信、好奇、贪婪与勃勃野心的气息,弥漫在帝都的空气里,朝廷平定四方、开拓海疆的赫赫武功,如同最强劲的兴奋剂,刺激着这个古老帝国的每一根神经,人们不再仅仅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茶余饭后,谈论的是海外的奇闻异事,是博安洲的无尽沃土,是西域丝路重新畅通后的商机,是家里哪个胆大的后生是否该去闯荡一番。

“万国来朝”,这个词不再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而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

杨哲的车队穿过喧闹得令人窒息的外城,通过守卫森严的城门,进入了内城,这里的秩序明显好了很多,但依旧车水马龙,官员、差役、军士、各国使节团成员穿梭不息。

鸿胪寺的官员早已接到通知,迎了上来,恭敬地将杨哲一行和那些晕头转向的异邦使者分别安置下来,那些欧洲人和非洲人被眼前帝都的宏伟、繁华以及那种无形中散发的天朝上国的威严彻底震慑住了,里斯本或者非洲部落的所谓“繁华”,在此地简直如同村落般简陋。他们被安排在专门的馆驿中,被告知需要学习简单的觐见礼仪,等待皇帝的召见。

杨哲没有休息,立刻入宫递牌子请见。

皇宫大内,似乎也比往日更加忙碌,太监宫女行色匆匆,衙门里,各部官员捧着文书进出频繁,一种蒸蒸日上、却又暗流涌动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帝国的权力中心。

在偏殿等候召见时,杨哲透过窗户,看到一队工部的官员正陪着几个穿着清池工坊特有蓝色短褂、手指沾满油污的人,指着远处一片空地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隐约听到“蒸汽”、“锅炉”、“压力”、“铁轨”之类的词语,另一侧,几位户部和海外都督府的官员则围着巨大的沙盘--上面已然粗略出现了欧罗巴和非洲的海岸线,拿着长杆,争论着下一个特许状该发给哪个商行,以及前往博安洲新航线的补给点设置问题。

杨哲默默地看着,深渊般的眸子里,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只是将这一切细节,如同海绵吸水般,纳入他那永不停歇的计算与推演之中。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