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其他 > 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 第111章 师父,我们想学写诗!

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11章 师父,我们想学写诗!

作者:墨尔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3:58:56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春江花月夜》让各大世界的人都眼前一亮,心中叹服。苏轼眼中闪过惊艳之色,若有所思。

李白曾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自己也曾写过: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是思考宇宙真理的佳作。

张若虚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一点不差,而且极其唯美。

苏轼惋惜地说道:“光凭这一句超脱寰宇的诗,便可传唱千年。我家中的唐诗选本怎么都没有收录他的诗呢,真是可惜。”

苏辙也叹服不已,好奇地问:“兄长之前说他不配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现在态度怎么大变了?”

苏轼摸摸鼻子: ”我哪知道还有这么一颗沧海遗珠啊!书商害我!”

唐太宗李世民视线都黏在上面,回过神来,立马叫人抄录。

长孙皇后有些诧异:”还是第一次见陛下这么积极地让人抄诗。这么喜欢这首诗吗?”唐太宗李世民叹服: ”从没见过如此没有齐梁奢靡遗风的宫体诗,实在是有些喜欢。”

对古人来说,识字很奢侈,诗歌更是贵族的艺术。南朝时,简文帝萧纲当太子的时候,雅好赋诗。他经常跟东宫的臣子唱和,所以时人称之为宫体诗。

简单来说,就是记录宫廷贵族的快乐生活。

宫体诗往往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被称为靡靡之音。

陈后主,隋炀帝,包括唐太宗写得最多的都是这种诗。

在这之后,诗歌这种爱好由上而下,走出皇宫,走向民间。于是士大夫阶级扛起了诗歌发展的大旗。

杜审言等人奠定格律,初唐四杰拓宽诗歌题材的发展……诗歌才空前繁荣起来。宫体诗这种流派于是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对唐太宗这个中年人来说,《春江花月夜》是他能最能接受的舒适区体裁,不会让他感觉太超前,看起来很舒服。而且它还有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迥绝的宇宙意识。

他的审美一下子被戳爆了!

他甚至有些看不下去自己之前写的宫体诗了。如果张若虚生在他的时代,他甚至愿意好好请教一番。

长孙皇后心下好奇:”那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

他当得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果断地说: ”朕说他当得了,就当得了。”

长孙皇后失笑: “二哥,你不是也很喜欢李杜的诗篇嘛?怎么有了新人就忘了旧人?”唐太宗李世民含笑说道: ”别促狭了。朕都喜欢,硬要挑一个最喜欢的,还得是这篇。”长孙皇后心下诧异:“这是为何?”是李白不仙了,还是杜甫不伟大了?”仙太过遥远,圣太过沉重。”

唐太宗李世民叹息道: “而它没有魏晋时代人命如草芥的痛苦哀歌,也无齐梁的奢靡艳情,更无饱经苦难的吞声踯躅。它有的只是少年人所见的无边风月。这张若虚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啊。”

”朕要让那些文武百官都好好看看这首诗,看看张若虚那种志气。”

这首诗的底色是一个纯粹的少年。他思想健康,知识渊博,目光可放在天边,也可放在小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面对仕途失意,他有感伤,但哀而不伤。他的哀伤是暖色调的,少年意气也从来没被消磨。

可以说,这首诗就是盛唐少年该有的模样。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