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46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46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3:29:30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由不得朱元璋不重视,马钰的分析在前世很普遍,网上一搜到处都是。

可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划时代的是独一无二的,直指问题的本质。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有可能制定出适合的制度。

至少不会明知道前面有大坑,还闷着头往里面跳。

马钰这次没有急着回答,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分析,有可能会影响到华夏未来。

尤其是关于宋明大时代的分析,更是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政策制定。

一个小失误,都会使无数人遭殃。

所以每一句话都必须要很小心,每一个知识点都得讲细致讲透彻。

花了一点时间,在脑海将全部知识点回顾一遍,又对某些地方进行了补充。

确定没有什么遗漏,才终于开口说道:

“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多年时间,华夏的生产力进步非常快。”

“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钢铁的产量。”

“从原本的年产几千几万斤,增长到唐朝时期的五十多万斤。”

朱标疑惑的道:“为何要用铁的产量为标准,而不是粮食?”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他却没有说话。

马钰说道:“因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而钢铁,则是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铁已经成为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原材料。”

“从武器盔甲到农具,再到铁锅铁钉,生活中随处可见。”

“正因为生活中随处可见,重要性往往会被人忽略。”

“你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铁会是什么样子的,就明白它的重要性了。”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只是马钰的解释更加透彻。

尤其是第一句,粮食增产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提高生产力虽然会打破原有的制度,但也会带来好处。

问题就在于,朝廷能不能及时察觉到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政策。

那么,能不能禁止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呢?

难。

新技术能带来利益,而逐利是人的本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禁止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

而且,方才马钰批评法家的话,不由自主的浮现在脑海里。

宁愿过贫穷的‘好日子’,也不想过富足的‘坏日子’。

都说儒家是伪君子,但法家是脸都不要的真小人。

如果真的能够保持恒定不变,他倒也不介意当小人。

可明知不可为还去当小人,那就是愚蠢了。

马钰还不知道,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就能引起朱元璋这么多的思考。

见朱标明白了自己讲的东西,他接着说道:

“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个人所能创造的财富也跟着增加。”

“前面我们计算过,汉唐时期一个人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三五个人。”

“在物资总量出现极大富裕的情况下,就可以养活一大批脱离生产的人群。”

“这些人不需要参与劳动,可以把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于是,文化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

“天文学、医学、算学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等,也都在这个时期被发明出来。”

“这些发明的出现,推动着华夏文明飞速前进。”

“很多人认为,秦汉隋唐兴起灭亡,如此往复循环,天下陷入了王朝周期律。”

“好像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一般,中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对过去的重复。”

“能说出这种话,就说明其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浅薄。”

“王朝是在不断的兴衰灭亡,但华夏的生产力却在不断的提高,整个文明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在原地踏步,又怎么能说是在做无用功呢。”

“真相就是,时代在以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

“看似在不停的转圈,其实高度每天都在变化。”

“华夏人又特别喜欢记录历史。”

“今天发生的一切是好是坏,今人身在局中或许看不清楚。”

“但后人跳出棋局,定然能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是真的为国为民,还是打着家国天下的幌子为一家一户计,后人能看的明明白白。”

“所以,想要千古流芳还是遗臭万年,全看你怎么去做,容不得半点作假。”

说到这里,马钰若有所指的看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脸顿时又黑了,怒道:“说正事,东拉西扯作甚。”

朱标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马钰又在变着花样的埋汰自家父亲。

那叫一个无语。

马皇后则又好气又好笑,这小子是真不放过任何蛐蛐的机会啊。

“咳,不要对号入座。”

马钰干咳一声,在朱元璋爆发之前,连忙接着说道:

“咱们说正事。”

“生产力提高,更多土地被开垦,更多粮食被生产出来,就能养活更多人口。”

“而医学的发展,又提高了人的存活率。”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口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北宋时期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南宋偏安一隅人口也达到了八千多万。”

“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再次失衡,只不过这次变成了人多地少。”

“先秦时期,一个人对应五份地。汉唐时期,一个人对应一份地。”

“可是到了宋朝时期,就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对应一份地。”

“虽然宋朝引入占城稻改良稻种,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新稻种。”

“再加上肥料等技术的革新,使得亩产大幅度提升。”

“可是亩产的增加,远远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据我家长辈推测,宋朝人均粮食产量只有八百斤,和唐朝一千五百斤相比,少了四成左右。”

“所以从宋朝开始,土地正式超过人,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财富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是控制了多少人,而是拥有多少土地。”

“这就导致,土地兼并前所未有的激烈。”

“这就是宋元乃至大明面临的情况,人比地多。”

“唐朝以前,国家只需要单纯发展农耕,就能养活所有人,就能让国家富强。”

“可是现在不行了。”

“如果风调雨顺,大家还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勉强糊口。”

“但凡遇到一点风波,就会有无数人吃不上饭。”

“朝廷要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又要如何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就是当前最要紧,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虽然咱不知道现在天下有多少人口,但想来和土地的差距应该不至于太过悬殊吧。”

马钰直接说道:“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目前天下总人口,应该在六千万到七千万之间。”

“眼前确实不用担心人地矛盾,完全可以模仿汉唐的制度。”

“但百年后呢?”

“按照人口增长规律推测,五十年后人口大概率就能过亿,百年后就更不敢想了。”

“到时候人地矛盾加剧,整个国家都会出现问题。”

“你不会期望百年后的子孙,来更改你制定的祖宗之法吧?”

朱元璋沉默了,他可太清楚王朝中期变法的难度了。

关键是,他也不是那种将问题留给子孙的人。

马钰说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作为君主制定律法制度的时候,必须要有长远目光。”

“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没办法解决,但有些问题明明能解决,就不能将其留给后人。”

朱元璋依然没有说话,这个道理他自然懂,也非常认同。

可现在问题在这里吗?

问题是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马皇后试着想了一下也毫无头绪,但她没有为难自己,干脆的问道:

“宋朝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

她没有问元朝……因为元朝压根就没管过天下人的死活,他们只知道收税。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