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036章 强烈冲击,蒙古人的初次觉醒

第(1/3)页

“何止是不大顺利。”铁木真叹了口气,道:“我给你交个实底,进攻西夏这一个多月,咱们已经损失了超过五百的勇士。在力吉思城损失了三百多,乞邻古古撒损失了两百多。”

千万别觉得五百人少。

连年征战,草原男丁急剧减少。现在包括那些刚刚投降的乃蛮人在内,铁木真麾下的草原男丁才七万左右。

由此可见,刚才铁木真再拨给赵朔五百户,是多么慷慨。

也能说明,损失这五百多战士,对铁木真来说,是多么肉疼。

至于说,俘虏了几千西夏男女?那算什么?

铁木真已经了解过这些西夏人的战力了,和草原勇士比起来,简直屁都不算。

赵朔道:“西夏人的城墙近三丈,的确不大好攻打。我麾下的黑骑军用重弓,恐怕也效果不好。对了,大汗起砲没有?”

赵朔和铁木真的对话,当然用得是蒙古语。

话说到这,赵朔才陡然意识到,蒙古语里面,连“砲”对应的词汇都没有。他下意识地,直接用了汉语。

也许,在当初的突厥、柔然、回纥时代,草原人是能造出石砲的。

但是,经过两百多年的黑暗时代,草原上别说制造石砲的工匠了,连“砲”对应的词汇也完全消失。

赵朔赶紧解释,道:“砲,就是抛石车,抛掷石头打击敌人的一种武器。”

说话间,他在地上,画了一个简易的抛石车。

抛石车这玩意,华夏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说文》上有记载:“旌,建大木,置石其上,发其机以拒敌也。”这里的“旌”,就是抛石车的最初名称。后来,才有了“投机”“发石机”“抛石车”“石砲”等称呼。

不过那时候的抛石车非常简陋,只是在杠杆的一端放上石头,另外一端陡然翘起,把石头发射出去。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的麾下能工巧匠对抛石车进行了改进,名曰“霹雳车”。所谓霹雳车,就是给最原始的抛石车安个底盘装四个轮子。

随着三国战争烈度的不断增加,抛石车继续改进。原来的抛石车,是在木头上挖洞形成一个“石巢”,用来装载石弹。这时候,改进成了用绳索绑皮兜,装载石弹,

两晋唐宋时期,抛石车又进步了,原来是一根木头做成的杠杆,后来是三根五根乃至于十几根木头绑在一起形成杠杆。

这时候,抛石车的威力就非常可观了,成为攻守城池最重要的兵器。

话又说回来了,抛石车重要,但是技术难度着实不算高。

在历史记载中,北宋末年,金军为了攻克汴梁,一夜就制作了五千架抛石车。这能有多少难度?真的用得着什么专业的工匠?

现在赵朔给铁木真画的,就是三国末期的抛石车——先造一个架子,然后用一根木头做杠杆,搭在这个架子上。杠杆的一端用皮兜装石弹,另外一端用几个人拽曳着绳索牵引发射。

那技术难度就更低了。

铁木真仔细琢磨,道:“木头好办,力吉思城周围多的是山林。皮兜子更好办,咱们最不缺的就是羊皮。人,咱们也不缺人手。石头,更可就地取材。但是,这么简单的玩意儿,真能破西夏的坚城?”

赵朔微微一笑,道:“父汗一试便知。”

……

说干就干。

铁木真一声令下,不出一天时间,蒙古人就造了三百架石砲,先试试效果。

嗖!嗖!嗖!

轰轰轰!

三百架石砲同时发威了,三百个二十来斤重的石弹,携带者巨大的动能,向着力吉思城墙呼啸而来。

只在顷刻间,就摧毁了力吉思城墙上的一座战棚,更把西夏军士吓得哭爹喊娘。

没错,就是吓的。

才三百颗石弹而已,又没什么准头,此次齐射,真正杀伤的西夏军士也就是五六个。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