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 第五十四章马作的卢飞快(七)

第(1/3)页

李骁一行人抵达文水县城外时,简要说明了太原被围的困境,当提到金兵的凶猛攻势和城外的火光时,守城的乡兵们脸色骤变,眼中满是恐惧。

知县还想再问详细些,陈老栓却摇了摇头:“我等身负重任,不能在此久留。”

一行人再次启程南下,众人回头望了眼文水城,夯土城墙上,乡兵们正用黄土、碎石加紧加高城墙,城门口堆起了拒马,四个城门只留南门供人出入,盘查极严。

“这文水城,怕是守不住啊。”李全武叹了口气。

第二天上午,一行人抵达汾州西河县。

西河的酿酒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

据《礼记》记载,汾水流域早在周代就有“酒礼”传统;到隋唐时,汾州酒已声名远播,唐代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虽未明指西河,但汾阳杏花村属古汾州地界,可见当地酿酒业的兴盛。

张能臣《酒名记》中记载“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该酒便是杏花村酒在宋时的代表。

西河地处太原以南、汾河中游,是北方难民南下的必经之地。随着太原被围的消息扩散,北面的忻州、代州等地百姓率先南逃,大量难民涌入西河,让这座中等县城瞬间变得拥挤不堪。

商铺里的粮食被抢购一空,物价飞涨,普通百姓即便家中有余粮,也不敢轻易拿出。

治安也变得混乱起来,难民中混杂着溃兵、流民,甚至有趁乱劫掠者,西河的里正、巡检不得不组织乡勇巡逻,夜晚街巷间再无往日饮酒欢歌的热闹,只剩紧闭的门户和零星的哭泣声。

偶尔有士人、官吏聚饮,席间再无“把酒临风”的诗意,而是讨论如何加固城防、如何安置难民、如何向汴梁求援。

酒入喉,是辛辣,更是焦虑。

普通百姓即便有酒,也多是偷偷喝几口,驱散寒意与恐惧。

一行人找了家还算干净的客栈住下,客栈掌柜端上一壶酒,叹了口气:“这世道,能喝上口热酒都是奢侈了。”

李骁端起酒杯,酒液辛辣,却带着一丝甘甜,那是西河土地的味道。

客栈里的气氛十分清冷,窗外冷风时不时拂动门窗,映着满屋子人惶恐的脸。

邻桌忽然“啪”地拍了下筷子,一个穿青布衣的后生梗着脖子骂:“呸!朝廷养的这帮杂碎,真是中看不中用!金人都打到太原了,连个响屁都不放,倒让咱老百姓跟着遭罪!”

李骁等人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

那后生二十出头,眉眼间带着股悍气,腰间别着柄仆刀,看打扮像是当地的庄户。

旁边有人搭腔:“可不是咋地!当年辽人再猖狂,也没说围了太原,扫荡周围吧?哪像现在…”

“别提了!”后生猛地打断,“我等每年交的赋税可不少,就盼着朝廷能中用点!可看看这群当兵的,嘿。”

他眼睛扫向李骁一行人,嘴角撇出冷笑,“呵,穿着这身皮,怕是急急忙慌逃下来的吧?拿着朝廷的俸禄,宰起百姓来比谁都狠,见了金人倒像耗子见了猫!”

周围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

商人摇着头:“前儿个还有兵痞在南关设卡,见了商队就抢,说是‘军需’,呸!都给他家主子抢的!”

“平日里在官道上设卡子,刮起地皮来那叫一个‘阎王不嫌鬼瘦’!如今金兵来了,嘿,跑得比兔子还快,留下咱们这些草民垫背!真真应了那句‘官字两个口,吃人没个够’!”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