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人在靖康,开局唤醒赵云英灵 > 第三十八章各有稻粱谋(六)

第(1/3)页

中午,宣德门的铜环还没被冻透,就被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惊醒,宫里传出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眨眼间就飞过了御街。

“道君皇帝内禅了!”卖胡饼的王二把铁鏊敲得叮当响,唾沫星子混着白气喷出来:“新天子是皇太子!听说今早已经在大庆殿登基了!”

买饼的人大喜过望:“当真?那六贼呢?蔡京、童贯他们还能得意?”

“得意个屁!”旁边驾车的老张头啐了口唾沫,车把手上的麻绳磨得发亮,“昨儿个我拉着个太学生,人家说新天子一上台,头一件事就是拿奸贼开刀!”

这话像火星掉进了干柴堆,胡饼摊瞬间围拢了黑压压一片人。

有挑着菜担子的农夫,筐里的萝卜沾着泥;穿绸缎的商户,手里还攥着刚算好的账册,人们纷纷攘攘,大声呼嚎。

“当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圣人出,天下安矣!”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紧接着,千百张嘴跟着喊起来。

百姓苦六贼久矣!

尤其是在这风雨飘摇的世道,金军南下途中,在河北、河东等地烧杀抢掠的消息早已通过逃难百姓传到汴京。

逃来的难民哭诉“金狗见人就杀,妇女被掳,房屋烧尽”,甚至有“婴儿被挑在枪上取乐”的传闻。

这些消息让汴京百姓陷入巨大恐慌,尤其是底层民众,深知一旦城破,自己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街对面的绸缎铺里,掌柜的正指挥伙计把绫罗往地窖里搬。

“动作快点!”他压低了嗓子,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把账本也藏好,万一真打进来,这些都是祸根!”

伙计们手忙脚乱,绸缎摩擦的窸窣声里,能听见街面上“打倒六贼”的喊声,掌柜的脸白了白,又往地窖深处瞥了眼,那里藏着箱碎银,是准备随时往南方老家运的,只是现在根本找不到车船,都被权贵们抢夺完了。

山雨欲来,富户与官僚子弟纷纷托关系找门路,或逃往江南,或躲进郊区的庄园,每个城门每天都是络绎不绝,禅位前后的半个月里,从汴京南门逃出的马车日均达数千辆,多是携带金银细软的权贵家眷。

然而,各家自有各家愁。

街面上的米铺前,又吵了起来。

“凭什么这么快又涨价了?前天不还五百文吗?”那个汉子挥着扁担,米价牌上的“五百一斗”被盖住了一半,又被人扯出来。

掌柜的缩在柜台后,举着算盘喊:“市价如此,若是嫌贵可去别家看看!”

可没人听他的,混乱里,不知谁把米缸掀了,白花花的米撒在雪地上,被踩成泥。

此时汴京米价一日三涨,“斗米千钱”,不少人因抢粮发生斗殴,官府虽派兵弹压,却屡禁不止。

另外便是盗窃打架层出不穷,外城内城趋向治安混乱。

邻里厢坊认识的百姓纷纷结社自保,“邻里社”的汉子们提着木棍在家坊巡逻,能看见家家户户的门窗都用木板顶着。

走在街头,可听见流传民谣:“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还有人在城墙上贴匿名诗:“花石纲车未停轮,金戈已到黄河滨”。

“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该谚语直指“六贼”之一的朱勔。

...

大庆殿的龙涎香还没散尽,赵桓坐在那张雕龙椅上,屁股底下像垫了块烧红的烙铁。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