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四十七章 取个美丽的名字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四十七章 取个美丽的名字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45:49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秦人的民风多是务实的,所以大秦的每一道政令,也都是直截了当的。

有人说大秦要书同文,所以请六国博士入秦,而后将这些博士都“关起来”。

再之后,大秦实行书同文与车同轨的法令,就不会有人反对了。

至少,大规模反对的声音少了,六国的博士们被关在了咸阳城。

让各地的大多数反对派,失去了主心骨。

扶苏牵着马儿的缰绳走在洛水河,身边的战马也都走得很慢。

平静时的洛水河倒映在着河边队伍的身影。

洛水河也是黄河中的一段,当黄河平静的时候,它真的很美丽。

这场大规模的迁徙还在继续,扶苏望着长长队伍,从这里一眼看不到头,应该是函谷关的方向还在不断迁民。

调动了中原六个郡,数十个县,总计有二十万的贫民入关。

为了这一次迁民,张苍在去年的秋季开始准备,丞相府的官吏不断传令各县,直到今年的二月,这场迁民正式开始了。

但扶苏并不认可,当年的吕不韦的门客在吕氏春秋中所写的一句话。

那句话是这么说的,若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扶苏怀疑,当时的吕不韦……他多半是看稷下学宫最负盛名的荀子,看得眼红了。

他既求不到荀子,又拿荀子没办法。

这是扶苏能想到的,一些关于吕不韦这个商人,在主持编写吕氏春秋时的一些偏见。

立场不同,所思所想也不同,扶苏认为人是这个淳朴农业时代,农业是最重要的基础,田地是因人们的耕种才会长出粮食。

千千万万的人,才是大秦最需要的。

大秦缺圣人吗?

现在的大秦缺的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大秦太缺粮食了。

还缺能够耕种更多田地的人口。

我这个大秦公子还在为了怎么让人们填饱肚子发愁。

扶苏是真的很愁,一亩哪怕多长几斗粮,真的要谢天谢地了,关中多几亩田,才是天大的好事。

因此啊,扶苏此刻看着这条长长的迁民队伍,心中又有了力量,这天下也不是那么差。

无论是法家,墨家或者是荀子,韩非……哪怕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只要其中的三五言语对治国有用的,大秦都可以拿来用,只要它有效,至于它是哪家的,扶苏并不忌口。

一个月后,这场迁民一直到了三月才正式结束。

天气稍有转暖,不过昨天又下了一场小雪。

正值早春时节,老天又下了一场小雪,不少民夫的兴致都不太好,就怕耽误农耕。

河渠边的小屋内,扶苏翻看着老师张苍让人送来的书,张苍还在洛阳主持迁民的工作,多半还要留在那里一整年。

为了迁民顺利,张苍要留在洛阳主持迁民,迁民之后,他要留在那里善后。

扶苏又拿起另一卷文书,借着油灯的光看清了这卷文书是咸阳送来,而且这上面有丞相府的印,再一看原来是屠雎的军报。

屠雎一路南下,俘各处山中寨民三千余人,而监禄正式开始修凿灵渠了。

扶苏推算了片刻,按照监禄的脚程来看应该是到了湘江。

监禄与屠雎约定,俘获的寨民全部交由监禄开凿河渠。

扶苏深知,远在西南的监禄比自己更难,他一面要对付西南的水土不服,还要主持修建河渠不说,还要顾虑领军的屠雎与军心。

在监禄的呈报中,屠雎是一个冒进的将军。

但监禄也说了,不论屠雎是否能平定整个西南,他监禄都要将这条河渠修出来。

扶苏明白了丞相的意思,公子扶苏修桥修渠颇有经验,而且都水长监禄又是少府隶属的官吏。

公子扶苏如今任职少府丞,自然是直接掌管监禄的河渠开凿事宜,按秦律来说,公子扶苏身为少府丞,主持各地河渠开凿的工作,并且负主要责任。

扶苏书写着给监禄的批复,顺便将灵渠这个名字交给他。

又给李由送去一封书信,望他能够全力相助西南形势。

只要蜀中不乱,监禄与屠雎就没有后顾之忧。

扶苏在文书中继续写着,所谓灵渠是受神灵指引所修之渠。

也不知道灵渠这个名字会不会被当下的人们接受,不管人们是否接受,扶苏还是愿意称它为灵渠。

几道文书写完,扶苏将其交给边上的董翳吩咐道:“让人送出去吧。”

董翳颔首去办事。

这条河渠边的小屋比以往大了不少,这里还有三五个小吏一起坐着,他们正在书写着卷宗。

坐了一天的扶苏放松着眼睛,揉着自己的眉间,必须要控制批阅的时间。

不然,早晚会近视。

走出屋外,扶苏活动着腰背,目光看向远处的景色,那是一队队的民夫正在挖渠,他们将竖井中的泥都挖出来,而后用来加固河堤。

而屋内的这些文吏都是丞相安排来协助的,董翳就是其中一个。

随着一声高喝,开始发放今天的吃食,每个人都有三张饼吃,饼是敬业县的妇人们做的,她们从天刚刚开始亮的时候,就在忙碌。

吃得最凶的就是那些刚迁入关中的贫民,他们多数都是衣衫破落,至少在这里他们能够得到粮食吃,因此男人与妇人,十三四岁的少年人,还有些力气的老人都来了。

至于十岁以下的孩子,都丢去了敬业县。

那些孩子养在敬业县饿不死,叔孙通其人近来越来越喜欢孩子了,他老人家觉得敬业县的孩子越多越好。

扶苏走在路边,目光看着一群群的贫民坐在一起,正啃咬着热乎的饼。

“他们若没有田地,就只能给富户干活。”

扶苏听到了老将军的话语。

辛胜道:“张苍的眼光很好,这些人虽说多数干瘦,不过都很健康。”

扶苏疑惑道:“难道老师他还精挑细选过?”

“那是自然。”

“我还以为只有章邯会这样。”

辛胜忽然又一笑,没再多言。

迁徙而来的人口都是成户的,每一户大概有三五口人,这里总计大概有四万到五万户人。

这些人中有不少其实是临时组建的家庭,多半是谁家妻子没了丈夫,谁家孩子没了娘,或者爹娘都不在了老人领着孙子孙女与另一户拼凑起来。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