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十八章 元辅先生,朕带你去看彩虹

第(1/3)页

大明的一条鞭法由来已久,正统元年起,南衙地面十四府的正赋就开始部分折银入京,岁入大约一百余万两白银。

但是真正确认一条鞭法,提出大明税赋应该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人,名叫桂萼。

桂萼,正德六年进士,嘉靖八年以武英殿大学士继张璁入内阁为次辅,次年,桂萼上《任民考疏》,提出了一条鞭法。

桂萼提出了货币税的概念,提纲挈领的要求编审徭役和清丈,遭到了杨一清等人的攻讦,桂萼不得已致仕,没过多久病逝。

杨一清等人对桂萼的一条鞭法非常的抵触,斗倒了桂萼,可朝中仍然国家财用大亏,朝廷没钱,就养不了军兵、就无法养才储望,就无法发百官俸禄,就什么都做不了。

嘉靖十年三月,御史傅汉臣上奏,请旨顷行一条编(鞭)法。

张居正开口说道:“《孟子·尽心下》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何为布缕之征,商税也;何为粟米之征,田赋也;何为力役之征,徭役也。”

“孟圣言,三者之中只能征其一,若征其二,就是重税,就会路有饿殍,若既征布缕、粟米等实物,又强使国民服劳役,则将迫使百姓父子离散,家庭破败。”

“这也是历代皆骂秦法暴政的根由之一,因为秦法开三征之始,秦三征之法,天下疲惫,暴秦覆灭。然百代皆行秦法,三征从未断绝。”

这是基本事实,秦法三征,人人都骂暴秦当灭,结果到了后来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不还是照样三征?

张居正继续说道:“汉晋隋唐时为算缗田租、口赋力役。”

“唐时的租、庸、调、率贷,租是指每丁纳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户纳绢三丈,麻二两;庸,每丁服徭役二十天;率贷,于津济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所,十收其二,谓之率贷。”

“我朝太祖高皇帝开辟,明随唐制,定三征之法,商税百值抽六;田赋定黄册和鱼鳞图册,初为十五抽一,洪武二十三年起,为三十抽一,苏松膏腴十收其二;徭役名目众多,大抵分为四类为甲役、徭役、杂役、力差等等。”

“嘉靖十年,御史傅汉臣上奏言事,请行一条编法,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涂优免之数,每粮一石审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

“一条编法,就是将田赋和劳役,也就是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合编一法,以田亩征收。”

一条鞭法,本来叫一条编法,就是将自古以来的田赋和劳役结合在一起。

一百一十丁为一甲,各里归于州县,州县汇总到各府,各府汇总到布政司,再由布政司将一省的田赋和劳役折算为银两,均摊到所有的田亩中。

田在谁手里,就问谁收税,将名目繁多的劳役全部合并到这田上,从田亩之上征收,这是斟酌繁简,通融科派。

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减少苛捐杂税的名目,减少强人身依附,减轻佃户、游坠之民的税赋压力。

张居正继续说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圆;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田赋劳役之事,粟米之征、力役之征,乃国之重器,轻易不得擅动,暂且不论。”张居正谈一条编法,就浅尝辄止的说到了这里。

一条编法想要推行,就需要清丈;丈量天下田亩,知道天下这七百零一万顷的常田,都在谁的手中;清丈需要官吏去践履之实,吏治又需要除贿政、姑息之弊;除贿政和姑息之弊,还需要用考成法晋升机制,来打破过去固有的人情世故晋升机制。

这都需要时间,这都需要在斗争中,不断的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需要不断的在矛与盾的碰撞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条政令,请小皇帝盖个章,就能办得到的。

矛与盾的碰撞会越来越激烈,迸发出的火星越多,出现的疑虑就越多,解决这些疑虑,才能够切实的把政令推行下去。

在这个矛与盾的碰撞中,不至于让国家倾覆,就是张居正这个首辅当国的存在的意义。

张居正开口说道:“罗拱辰言洋舶抽分事,就是讲布缕之征,也就是商税,收到红毛番的身上。圣人有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若是开海贸易,没有规矩,就不能长久,今日抽分明日不抽分,反反复复,番人惊诧疑虑,大明官吏亦不知法何也。”

“简单来说,商税多了,田赋徭役就可以不用过于苛责,对天下缙绅也有好处。”

礼部尚书万士和当即开口说道:“与民争利,天下之大害!致使百姓奔走海外,如何了得?天下之财输海外,我大明无财,何以征税?祖宗有成法,设立海禁,那自然有祖宗的道理。”

“至隆庆年间,只为了图那轻便省事,开一月港供商贾便利,和那倭寇虚与委蛇,都饷都饷,都万民之饷,这银子都是有数的,朝廷收了,百姓何以生计?”

“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哉!暴秦爱峻法豪奢,人念其残暴,暴秦亡而今日亦取峻法豪奢!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要我说,就罢了这月港,但有倭寇起,王师一云集,取之如探囊,平定即可。”

张居正说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要立规矩,要收洋舶的税,把这月港之事经营好。

但是万士和说都饷都万民之饷,钱都是有数的,收缙绅的钱,就等于收万民的钱,到时候朝廷人心皆丧,就像酷烈的太阳为什么不灭亡,百姓会和朝廷同归于尽的。

朱翊钧抬头看了一眼万士和,而后又低下头,看着自己的书不疾不徐的做着笔记,这万士和,怕是和那陆树声一般,早就收了好处,才如此为这开海事如此奔波往来。

陆树声当初反对罗拱辰都饷洋舶。

万士和也反对。

这位礼部尚书做到这个份上,多少有点丢礼法的脸了。

礼法是天下的纪律纲宪,本来国初,六部以礼部为首,现在礼部这衙门越来越清贵,说清贵那是好听的说法,说难听的,就是礼部不接地气,地位稳步下贱,已经下降到了工部之上吊车尾了。

工部因为儒家礼法的原因,地位一直很低,万年倒数第一,再这么下去,礼部怕是要成为倒一了。

“万尚书,你这话说的,着实有趣。”谭纶坐直了身子打趣的看着万士和问道:“您这意思是,朝廷抽了洋舶番人的税,就是在收缙绅的钱,收缙绅的钱,就是收天下百姓的钱,是这个意思吧。”

“是!”万士和颇为确切的点了点头说道:“贪吏剥下贪吏剥下,百姓逃亡游坠者众,今议抽分洋舶,不就是朝廷赚了商贾本该赚的钱吗?这商贾还不是把这部分,转移到百姓的头上?我说的有错吗?”

谭纶听闻万士和这般说,立刻就问道:“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都是取万民之锱铢,干脆一起不征了,万尚书以为呢?”

王国光笑着说道:“万尚书,要不来户部作尚书?”

“宗室要钱粮、勋戚要钱粮、百官要钱粮、九边要钱粮、养才储望要钱粮、赈灾抚恤要钱粮、疏浚河道要钱粮、平整驿路官道要钱粮、长城鼎建要钱粮,每年过冬,大明处处都问户部要钱要粮,您来,三不征,把这些张着血盆大口,我不给钱粮,恨不得吃了我的人,安抚下来。”

“您来做这个户部尚书好了。”

万士和立刻说道:“圣人说君子征用其一,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法三代之上,用其一便可。”

海瑞看着万士和笑着问道:“万尚书平日都是食元气而活,以神明而寿?”

海瑞这一句骂的很难听,把万士和这个儒学士直接开除了儒籍。

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万士和平素说话脱离实际,就像人脱离五谷不吃饭而活,只需要神性通明就能长寿一样的不切实际。

万士和被骂了一句,也不知道怎么还嘴,他表达的意思,却是太脱离践履之实了。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