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大宋财经周刊 > 第25章 挖坑就要挖深(求票啊,掉推荐了)

第(1/3)页

《实验日记》:

新的思维方式已经触动了土著精英的神经,看来具备实施大规模思想实验的基础。

借由“财经会”的平台和“苏轼”的影响力,我将进一步挑战朝廷的防守底线,看看改革是否有自上而下的可能。

-----------------

深思熟虑一番,李长安让钱韦明赶紧搬回太学,趁机炒热事态,把新的研究方法传播开去。

“那我留下一个兄弟,万一有事,也好有个递信儿的。”钱韦明还是有点良心的。

留下一个最小的,韦明把韦汉、韦唐、韦元带走了。

钱家家大业大,汴京城里不单有宅子,还有商铺和酒楼。他们安顿了住处,就直接杀到了太学。

此时,太学也正热闹。

人们议论纷纷,说钱氏韦明还没考上进士就四处讲学,这是要走江西王安石的路子。

大家伙羡慕异常,到底是家学渊源,拿出点东西来就能惊世骇俗。

文章传播的很快,连学正手里都有一份。

这种纵向对比,横向解剖式的数据分析,已经超出了大家以往研究经义的惯常思维。

宋人是喜欢求新求变的,一种新的思路出来,大家也想借鉴,然后搞点自己的研究成果。

文人想要在圈子里立足,有几条道路可选。

其一,天生奇才,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一般。你写个诗、作个词,能受万人追捧。

其二,你懂经义,不但会考试,还会辩经,能像章惇、周敦颐、王安石那样,写一部自己的四书新解。

这两个方向极其艰难,一个是生下来有就有,另一个是别人说你有你才有。

还有第三个方向,就是谁能创新性的发表出来治世之良策。

从国朝第一位宰相赵普开始,宋代的相公就必须是搞治国的战略家。登台拜相的前提,那就是能写一份让皇帝和朝廷重臣都非常认可的“某某疏”。

比如范文正公的《答手诏条陈十事》、韩琦的《论备御七事奏》、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现在,钱韦明给大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咱不能直接大而全的写一份治国方略来一步登天,不等于不能在某一个小领域有独创成果。

一篇文章不够,那就两篇、三篇、五篇、十篇。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