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起点中文网 > 历史 > 三国之银狐 > 第四十七章 迎接

三国之银狐 第四十七章 迎接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2:36:24 来源:笔趣岛

第(1/3)页

新年新气象,现在的黄门亭已经远不像去年那样窘迫。

在新野一年下来,他们严格按照沈晨的做法,广招流民,开拓荒地,铸造庄园,如今已有田地两万多亩,约两千的总人口。

族丁从年中的五十人,也增长到了一百二十人,他们不需要从事农业活动,整日操持训练,加强战力。

虽说这些兵丁的数量不多,但沈晨的要求是往精英的方向训练,绝不要求人数越多越好。

邓茂和沈真早年当过大汉的边境正规军,与十多年前如日中天的鲜卑人作战,深刻明白如何训练军中精锐。

因此在他们的锻炼下,这一百二十人也算是小有规模,颇具战斗力。

前些日子有一个大别山中的黄巾山寨见黄门亭修筑庄园,看上去颇为富庶,便派了一千多人进攻,结果被他们打得大败。

而这场胜利最关键的其实不是士兵们作战勇敢。

毕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战场,而且敌人还是十倍于已,临阵心中胆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重要的是他们的武器装备要比黄巾贼寇要强得多。

武器是钢铁制造的环首刀,上半身还穿了小札甲,装备呈现碾压姿态。

而反观黄巾军呢?

好一点的就是普通的熟铁环首刀,还有大量豁口,甚至有不少已经生锈。

差一些的干脆是生铁菜刀、农具、锄头、石头木棍之类的东西,铠甲更是一副都没有。

在如此巨大的装备差距下,黄门亭的兵丁刀枪不入,对砍的时候一刀就能够把对手的武器砍为两截。

黄巾军却根本无法与他们抗衡,在邓昭与沈真等人的带领下,黄门亭兵丁一波冲杀,就把黄巾军杀得大败而逃。

之所以黄门亭的兵丁能够拥有这么好的装备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高炉炼钢法的诞生。

汉代其实有炼钢技术,叫做炒钢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炼钢技术,能够很均匀地进行脱碳炼钢。

但炒钢法的问题在于,采用生铁进行生产,如果脱碳工作做得不够,大概率是产出熟铁。而脱碳过了,炉子里边的温度不够,就无法形成钢水。

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就把握脱碳工作的这个度。脱碳不够,就只是熟铁。脱碳太多,不能形成钢水,最后产出的铁会非常脆。

而当时用木炭进行烧制,炼钢炉无法达到冶炼出钢水的地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另辟蹊径,发明了百炼钢。

百炼钢就是将熟铁加热到接近发白的温度,用锤子进行锻打,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

只不过这办法听起来不错,但效率却很低下。一块生铁锻造成一块钢,需要千百次的捶打。

千锤百炼这個成语来源,就在于剑胚的锻造过程。

一旦铁匠出现一次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因此即便是发明出了炒钢法,汉代的钢铁产量也非常低。

需要技艺极为高超的铁匠不断锻造,才能够制造出钢铁出来,根本无法大规模量产。

而沈晨制造高炉,采用的是灌钢法。

既把铁矿石加热成液态,再把熟铁加入到液态,二者混合,直接就因为化学反应变成钢水。

如此炼钢的效率几乎是飞跃式的提升。

为什么唐代发明灌钢法以前,我国的钢铁产量低得令人发指,西汉二百多年钢铁总产量才17855吨。

而到了唐宋以后,一年产量就能达到上万吨,甚至在明清时期能年产20万吨呢?

就在于灌钢法的出现属于降维打击。

虽然不像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那样,利用蒸汽动力年产80万吨,但跟锻造炼钢相比,效率还是千百倍的提升。

而除了炼钢技术以外,第二个直接原因,就是南阳资源丰富。

作为一块堪比关中盆地的辽阔平原,这里盛产煤矿、铁矿等重要资源。

其中光后世南阳市市区附近挖掘出来的汉代冶铁遗址就达十余处,其它地方更是数不胜数。

黄门亭所在的沙河附近肯定是有矿产,但多埋藏在地下,并没有露天矿产。

汉代的挖矿技术比较低,只对露天矿产有利用,埋藏得稍微深一点要么找不到,要么即便发现有矿,也没有能力进行开采。

好在距离黄门亭不远的复阳县就是产铁大县,这里后世为桐柏县,有一座山名叫桐柏山,在汉代名叫大复山。

根据后世出土的资料显示,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露天铁矿脉。

第(1/3)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